快訊

老公為何聽不到我講話?竟是50歲後這個能力最先下降所導致

最新文章

more

大家都在看

more

疾病百科

more

我要投稿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udn/ 元氣網/ 癌症/ 癌友故事

抗癌之路艱辛 心理師陪癌友度低潮

醫療人員除了給予最新藥物治療,也應重視癌友心理層面。圖╱123RF
醫療人員除了給予最新藥物治療,也應重視癌友心理層面。圖╱123RF

聽健康

00:00/00:00

與癌症共存,癌友需要更細膩的心理陪伴。

近年隨著醫療、藥物發展,我國淋巴瘤新診斷患者明顯增加,治癒率也大幅提升,與過去「癌症即絕症」觀念大相徑庭,但專家指出,民眾被告知「確診癌症」後,接受治療、開刀及後續追蹤,每個階段都需要極大勇氣,醫療人員除了給予最新藥物治療,也應重視癌友個人主體性、心理層面,才能真正打造兼顧身心靈的全人照護模式。

衛福部公佈110年兩性十大癌症死因,淋巴瘤分別位居女性第九名; 及男性第十名,20年來人數成長超過1.3倍。而108年度診斷為惡性淋巴瘤共3989人。血液腫瘤專家、彰化秀傳癌醫中心院長張正雄表示,淋巴瘤盛行率約3%,可能由病毒、細菌感染、自體免疫性疾病、藥物與環境輻射等不同因素引起,近年血液腫瘤新診斷患者增加,主因是血液腫瘤科、病理科專科醫師增加,無論城鄉,都有醫師能協助患者進行診斷。

淋巴瘤主要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何杰金氏淋巴瘤,囊括50、60種類型,在台灣,超過8成患者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中又包括B細胞淋巴瘤、T細胞淋巴瘤,兩類都有侵襲型與和緩型。張正雄指出,淋巴瘤細胞是人體內免疫細胞,平時分散在不同系統之中,當突然不正常聚集時,就形成淋巴瘤。於國際上定義,一群細胞異常即可當作「癌症」看待。

張正雄說,早期藥物選擇不多,癌症治癒率僅2成,民眾多半認為「癌症即絕症」,但近年診斷增加、新藥開發,部分淋巴瘤治癒率已提升至7成,和緩型淋巴瘤患者從早期不治療,也轉為積極診斷、治療;出現發燒38.3度以上、體重6個月內減輕10%、盜汗三項症狀,則是淋巴瘤分期的B特徵,若為侵襲型,有機會透過化療、幹細胞移植治癒。建議民眾確診時,應先確認型別、期別、有無侵犯器官,別先被「癌」給嚇壞。

張正雄舉例,一名彰濱秀傳的老員工被診斷為淋巴瘤,原先採取一般化療,但使用到二線藥物時效果不佳,使用國際上已發表的自體幹細胞移植,在醫院協助下申請自費用藥後進行,目前已經緩解超過一且重回職場,經評估有機會痊癒。

雖淋巴瘤患者可以治癒,但卻逃不過新冠病毒。一名侵襲型淋巴瘤患者,病情已穩定控制20多年,但去年陸續出現體重減輕、盜汗、發燒等三症狀,確定復發、甚至變為和緩型淋巴瘤,張正雄說,這樣的病例在全世界「僅個位數」。而患者今年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在隔離病房陸續關了三個多月,因體力漸差、肺部遭病毒嚴重攻擊,最後家屬忍痛拔管,「淋巴瘤是治癒了,但卻是新冠讓他走了」,讓張正雄感觸極深。

淋巴瘤癌友過關斬將通過治療,其實每個階段都是煎熬。政大心理學系暨心理學研究所教授許文耀表示,一般人被告知「罹患癌症」,多半是驚嚇、恐慌,並出現擔憂,從被診斷、接受化療放療、開刀,結束後觀察期,每個階段都是一大挑戰,在醫療階段癌友或許會感覺「有進步」,但治療結束後半年,不確定癌細胞是否消失、是否復發等,憂鬱、焦慮又會浮現,且沒人陪伴、告訴癌友「癌症是否就結束了」。

過去癌友心情不佳,多半會轉給精神科醫師,近年愈多的癌症團隊傾向由臨床心理師介入治療,許文耀團隊與彰化秀傳癌醫中心便是學術、臨床成功合作最佳典範。許文耀說,癌友在低潮期間,或許需要抗憂鬱劑協助,但醫療端不應過度主觀地加添「憂鬱症」診斷在癌友身上,應回歸到癌友「主體性」,協助癌友面對心理痛苦、挑戰。張正雄自嘲,若不是跟許教授團隊學習,「我現在還一天到晚開安眠藥」。

一名成大醫院安寧病房癌友,一直希望兒子能來看他,當時臨床心理師正好是許文耀的學生,面對患者心裡的渴求,透過陪伴、念論語,並告訴癌友「我當你女兒」,讓癌友感受溫暖、被愛、被尊重的感覺,不僅僅只是一位病人。許文耀表示,臨床心理學家展現「同理心」,帶領癌友在抗癌階段,有勇氣面對、察覺自我、重拾力量,甚至預先規劃「癌後生活」,才能更真實地與病共存,體現兼顧身心靈的全人照護模式。

秀傳癌醫中心院長張正雄(左)與政大心理教授許文耀指出,癌友要與癌症共存,需要更細膩的心理陪伴。記者曾吉松/攝影
秀傳癌醫中心院長張正雄(左)與政大心理教授許文耀指出,癌友要與癌症共存,需要更細膩的心理陪伴。記者曾吉松/攝影

抗癌 心理諮商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課程推薦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猜你更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