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除了新冠疫情,還有氣候變遷而天災頻繁,加上科技發展,造成貧富差距擴大,收入嚴重不平等,而導致全球人民的生活壓力及焦慮感倍增。
根據「世界精神病學」刊登研究指出,全球三分之二的工作者罹患憂鬱症。而台灣調查顯示,20歲以上的成人,約有三成出現焦慮、憂鬱症及躁鬱症。有半數青少年表示有學業壓力的苦惱,有17%被診斷罹患憂鬱症。
心理健康才有真正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十月十日訂為「世界健康日」,宣示「有心理健康才有真正的健康」,呼籲各國都應重視人民的心理健康,並且採取行動,使得每個人都能享有優質心理保健的基本人權。
近十幾廿年來,在台灣社會,精神疾病的汙名逐漸被去除,心理健康議題終於受到重視,精神醫療的需求也不斷地上升。政府固然有責任,提供適當的醫療資源,來促進人民的心理健康,但是,每個人正向的生活態度,也能夠幫助自己處理壓力。
回顧30年有壓力有挫折
最近,午餐時候,有位年輕的同事問我,在我八十多年的歲月中,是否曾經憂鬱過?我說,在我這一生的不同階段,必定都會碰到不順心的事情。中年時,在美國學術界工作,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不能說沒有壓力。過去30年,在惡劣的醫療環境下經營醫院,堅持做對的事,壓力更大,挫折更多,但我不曾因而陷入憂鬱。
雖然我是非分明,疾惡如仇,但我對事不對人。有時候,我寧可選擇做傻瓜,因為,我很在意心安理得。
回顧了一下過去的日子後,如果要問我,這一生是怎麼走過來的,我會說,我做任何事情,只想把它做好,不會與人計較,經常還很樂意多做一些,結果,我往往比別人學到更多,而且和同儕相處,也很和諧,多半時候,還因而獲得上司的賞識。所以,一路走得相當順遂,日子也過得很愉快。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Helper's High」,這是人類演化過程,只有互助才能夠生存下去,而產生的直覺本能。根據心理學的研究,慷慨的表現(generosity)基於大腦的獎勵系統。如果我們幫助別人,大腦就會釋出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dopamine)及催產素(oxytocin),卽所謂愛情荷爾蒙(love hormone),因而促進社會連結。
助人會降低壓力及焦慮
「助人」強化了我們與社會的連結,就會減輕生活的壓力,提供我們生存的力量,進而促進我們的健康。當我們善待別人,體內就會釋出內啡肽(endorphins), 這是天然的止痛劑,它會降低我們的壓力和焦慮,少了壓力及焦慮,日子就好過多了。
而且,當我們善待他人,也會影響他們做同樣的事,這個善的循環,就會逐漸擴大,最後形成一個和樂的社會。
邱吉爾說「我們靠索取求生活,但付出定義我們的生命(we make a living by what we get,but we make a life by what we give)」。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