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的歐習會後,宣告G2的態勢成形,也象徵中美二大國的博奕浮上枱面。不可否認,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相互貿易和投資夥伴國、最大的能源消費國和溫室氣體排放國;最大的終端消費市場和結構互補大國。因此,加強中美兩國產業及投資合作,尤其是促進減貧、綠色轉型、人力資本開發作,以及建立中美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暖、能源資源危機和人類疾病等重大領域的合作,將有利於促進全球經濟長期繁榮穩定。
進一步分析,在推進「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lateral Investment Treaty,BIT)」方面而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和
美國全國商會都認為,在進行「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同時,中美兩國政府採取及時措施、推動投資自由化,解決兩國市場中現存的、阻礙擴大外商直接投資的壁壘。其次,美國對來自中國的投資也保持開放的態度,提高美國外國投資審查程式的工作效率,抵制設立經濟效益標準以擴大投資審查範圍的要求;此外,中國方面則大幅度削減或取消對外商直接投資限制及其他影響,包括金融服務、電子支付、增值電信、雲服務及快遞等在內的市場准入限制,為來自所有國家的及各種所有制的企業帶來新機遇,使其能夠在中國市場展開公平競爭;最後,中美雙方都認識到迫切需要採取行動,共同推動一些在短期內可以實現及突破的合作領域,以保證並推動持續的投資。最終是達成中美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FTA)。
平情而論,此次的「中美雙邊投資協定」不僅是中美雙邊關係的「壓艙石」,也被視為是建立中美FTA的「推進器」。 其實,中國早在去(2014)年10月就提出「分三步走建立中美FTA」的路線圖:然而,其最終目的在推動亞太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Free Trade Area of the Asia Pacific;FTAAP)」。又觀察中國大陸近期國有企業朝向民營化方向改革、推動自由貿易區做為服務業開放試點,可看出其經貿政策積極朝建構公平競爭、法制化經營環境的方向前進,此時簽署「中美雙邊投資協定」,實有助於加快中國大陸法制化、提高與國際經貿環境接軌的速度與進程;亦可見其建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和「中美共管亞太」的戰略構想及企圖心。
面對中美經貿關係的新紀元,處於二國中間的
台灣該如何面對及因應?論者謂,若中美達成穩固貿易協定,甚至簽署「中美雙邊投資協定」,將有利大陸台商赴美發展及投資。就經貿關係上來看,美中台過去的經貿三角關係是透過台商所架構出的台灣接單、中國生產、外銷美國的連結。這也使得台灣處於對美中經貿爭議極為敏感的處境,出現了台商與中國的利益,較其與美國的期待更為接近的窘態。台灣問題不僅僅是
中美關係中的核心問題,也一直潛伏著引發中美衝突的危機。對台灣而言,除了關心「中美雙邊投資協定」談判的進度與未來協議內容對台灣產業的影響之外;由「中美雙邊投資協定」發展到中美FTA的可能性極高,也將深切影響大陸加入
TPP的步調和未來亞太經濟格局的變化,更應得密切注意;儘快瞭解其可能的貿易協定內容,並做好準備,以提升
競爭力,掌握這契機。
(本文刊於20151016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