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Silicon Valley Bank。)
繼
美國矽谷銀行和瑞士信貸相繼出事之後,現在又陸續傳出美國和歐洲幾家地區銀行發生問題,包括第一共和銀行與簽名銀行等,接連發生銀行營運與流動性不足,許多人擔心現在是否會如同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一般,有新的一波金融風暴出現。政府與金融部門該如何因應這一波金融動盪。
首先,這一波發生問題的銀行規模並非很大,其產生的直接衝擊其實是有限的。尤其是這些銀行與2009年美國一些投資銀行的情況不同,當年投資銀行的財務槓桿玩的很大,比方說,當年雷曼兄弟的財務槓桿曾經超過60倍,出現財務危機時,所牽連到的其他金融業或是投資者的金額和人數,比現在發生的情況要嚴重許多。其次,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是因為聯準會快速升息,使得次貸者無力還債,導致美國不動產市場全面崩潰,再經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推波助瀾,最終造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嘯。但是,這一次出現問題的銀行,很大一部分還是因為銀行本身營運與管理上所造成的結果。
不過,這次這麼多銀行出問題,都還是與聯準會和歐洲央行大幅且快速的升息有關。依2009年的經驗來看,當年聯準會快速升息,造成不動產市場崩潰,導致不動產相關有價證券價格大跌,從而擴大了金融海嘯的規模。這一次升息導致銀行手中持有的債券價格大跌,而造成債券持有者利潤的嚴重損失,從而讓個別銀行產生虧損。在存款戶擔心銀行倒閉的情況下,紛紛提領現金,出現擠兌;由於銀行的自有資金有限,在流動性不足情況下,宣布倒閉。目前看起來國內銀行因為向國外採購的相關金融商品數目有限,因此衝擊較小。
但是這次銀行出現的問題仍然值得警惕,也將是未來金融產業健全發展很重要的指標:首先,這次金融事件,是因為聯準會升息太快所導致,這與2009年的情況很像。因此政府在變動政策時,應該要謹慎,尤其是金融政策原本就應該要穩健保守。所以,即使面對如此嚴重的通膨,政府在調整利率時,速度與幅度都應該要再謹慎一點。
其次,這次一些銀行本身的問題很多,例如購買太多債券,資產占比太大,當利息突然上升,造成債券價格大跌,而導致銀行財務調度上出現問題。所以,更嚴格的金融監理絕對是有必要的。同時,這次發生問題的額外一級資本債券(AT1),雖然名為債券,但是其中有一條款規定有需要時,銀行時隨時可以註銷該債券,造成其還款順序甚至比股權還低,這與傳統上的認知有很大的差異。今後金融機構在銷售這種債券時,相關規定一定要註明的更清楚,讓投資人去決定是否要去購買。
第三,近年來因為網路銀行的發達,存戶很容易在網路上就把存款轉至其他銀行,而造成原來銀行出現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因此,有人建議應該在銀行設立熔斷機制,當存款戶領款達到一定比例,銀行可以暫時拒絕存款戶的領款。我們覺得這種建議並不適當,因為銀行存在的目的,就是在提供存款戶的流動性,銀行不應該拒絕存款戶領款。比較好的做法應該是央行提供更具有流動性的機制,讓出現異常提領的銀行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取得央行資金的挹注,讓銀行暫時度過被擠兌的風險。
總而言之,雖然到目前為止,發生問題的銀行都是以個別原因為主,造成全面性金融風暴的機會較小,但是這也顯示出金融監理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央行在調整貨幣政策時,首重穩健性,避免急升急降。雖然這次國際上的銀行出事對
台灣衝擊較小,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的央行和金管部門還是應該要謹慎因應。
(本文刊於2023年03月27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