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日本農民抗議撤除保護性關稅集會,害怕壁壘撤除後國產農品失去競爭力。)
有鑑於中國強制技術轉移和竊取智慧財產,讓
美國造成不可接受的風險,以及未按市場政策和作法,導致產能過剩和出口激增,嚴重損害美國工人與企業利益等,美國總統
拜登於5月14日宣布,在既有對中國的《301關稅》基礎上,從今年開始至2026年,將針對包括新能源汽車、鋰電池與太陽能電池在內七項領域、價值180億美元的產品分別提高或加徵關稅,以抑制不公平的貿易行為。
在此之前,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便再三指責中國透過長期補貼新能源汽車(電動車)、鋰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所謂「新三樣」綠能產品,在造成不公平競爭的同時,將生產過剩的新三樣綠能產品採取低價傾銷國際市場,導致美國經濟安全受到威脅,建議提高關稅制裁。另一方面,貿易代表戴琪指出,若要解決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則需修正對陸關稅,同時持續與合作夥伴之合作,以擴大美國工人就業和製造廠商的機會。
■低價行銷全球的「中國震撼2.0」,引發美歐反彈
其實,2021年拜登上任總統之後,除了持續實施前任總統
川普時期關稅措施之外,將中國企業及相關機構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的數量,迄今超過川普時期。再者,拜登政府在高端技術上,不但加深對中國的監控、管制,而且要求盟邦配合跟進、他國企業附和,較之川普時期更進一步加強先進產業對中國的圍堵。至於此次制裁,更堪稱為拜登政府對中國實施範圍最廣泛的關稅措施。
無庸置疑,中國長期以來實施補貼措施扶植企業,協助其取得成本競爭優勢,造成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尤其
新冠疫情緩和之後,由於中國經濟復甦較為遲緩,導致國內市場需求減少,在短期內因無法吸納國內產出,而使得許多產業普遍存在「生產過剩」困境,最後採取低價策略轉銷全球市場,甚至被國際社會以「中國震撼2.0」來解讀其低價產品席捲全球的現象。
儘管拜登劍指中國實施補貼措施,造成生產過剩低價傾銷國際市場,希望透過提高或加徵關稅進行抑制,顯示其對加強美國關鍵製造的雄心。然而從此次美國制裁中國的產品項目加以觀察,似乎可以發現,不但較少涉及機密關聯的國安範圍,而且不致竊取敏感層次的科技領域。
例如:將倍增稅率的半導體,並非目前中國已經達到製程能力較尖端的產品,而是已成熟製程之產品;再者,將提調100%的電動車,既無「國安」範圍、且非「敏感」領域。其背後的癥結其實是,美國希望建立「自主產業」,避免過度「依賴中國」;尤其電動車、鋰電池是屬於上、下游產業關聯頗高的項目,同時是節能減碳的重要新興領域,透過關稅可以降低中國電動車對美國市場的競爭優勢,進而藉此扶植美國本土電動車產業發展機會。
■美國優先與保護主義,成為
總統大選的勝選手段
不過,國際社會則是頗為擔憂認為,拜登面對年底美國總統大選競爭,以及川普批評其對中國的制裁力道不足,造成美國利益受到影響,甚至倡議課徵中國進口全部產品懲罰關稅壓力,大張旗鼓對陸採取制裁動作,其目的旨在挽救迄今仍劣勢的民調。這些「假戲」在「真做」下,除了導致美中雙方貿易爭端升溫,甚至更進一步外溢升級,最後對全球新冠疫情緩和之後各國甫剛復甦的經濟造成更嚴重之衝擊。
也就是說,美國從川普開始對中國進行關稅戰,拜登上任之後除了持續前任政策之外,以「國安」或「敏感」為名義,已更進一步升級至科技戰。此意味著,美國政府透過保護主義扶植本土產業政策,這些卻又是過去長期以來反對其他國家仿效的政策。亦即近年以來,美國已逐漸捨棄過去倡議的自由開放貿易政策,轉換為擁抱保護主義的產業政策。
很顯然地,美國兩黨以美國利益優先為前提下,在追求總統勝選的同時,採取強硬立場制裁中國,似乎無視全球開放經濟規範,更是捨棄國際自由貿易原則。這些為取得總統勝選而不擇手段所延伸的威脅,除了許多重要國際智庫將此次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評估為今年經濟最難預測之變數之外,國際社會再三指出,一旦未來各國群起效尤,恐將造成全球經濟秩序失控,甚至可能導致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復燃,此一風險不容小覷。
(本文刊於2024年05月29日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