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此時,國內經濟預測機構按例對今年的
台灣經濟成長重新檢視。依據最新預測數據顯示,雖內需表現不夠強勁,但年初以來國際經濟持續擴張,帶動台灣外需成長逐漸回溫,預估今年成長可以跨越2%門檻。不過,若與最近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環球透視公司(IHS Global Insight, Inc.)、OECD等國際經濟預測機構,不約而同上調今年全球經濟成長,將突破過去5年不及3%的水準比較,說明目前台灣經濟仍停留在「維持現狀」。
事實而言,台灣經濟從1990年代中期攀登「高峰」後,似乎陷入長期「低檔」困境,除從亞太區域四小龍之「首」,淪落為四小龍之「尾」外,近年甚至遭到部分後發新興市場迎頭趕上;尤其國際經濟在歷經全球金融風暴之後,逐漸擺脫低迷陰霾,呈現溫和復甦現象,特別是以東協國家為主體的新興市場加速成長,帶動全球貿易量值明顯增加之同時,台灣貿易量值占全球的比重,卻未同步成長,更加顯示台灣經濟結構已達到不能不變的地步。
換句話說,2016年台灣再度政權輪替背後的真正意義是,面對國內、外環境急劇改變之下,民眾希望政府能夠讓台灣的經濟結構有所大幅改變,特別針對近年以來國內民間投資持續低迷現象加以改善,同時透過創新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高薪就業之機會,藉以解決民眾實質薪資所得陷入停滯困境,俾讓台灣經濟擺脫「成長鈍化」現象。
無庸置疑,此為難度極高挑戰。亦即台灣經濟結構若要大幅轉型,執政團隊則需有所作為,不但不能懼怕改變,而且需要領先改變。誠如國學大師南懷瑾從《易經》的觀點指出,世間已沒有不變的人、事、時、地、物。南懷瑾認為,世間根本沒有「維持現狀」,天天變、時時變、隨地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所以領導者或智慧者必須知道未來世間怎麼變,在世間還沒變之同時,以前瞻、突破的思維領導及指引其改變。
然而,遺憾的是,執政團隊卻未以完全執政與分配資源的優勢,將核心致力於經濟結構的改變,反而自恃英明、行事專斷,將焦點移轉至政治層面之對抗,例如:實施
一例一休制度缺乏彈性,造成工商企業難以調適;推動退休
年金改革粗糙橫行,衍生世代相互仇恨對立;避免「傾中」重啟「南向」政策,缺乏整體戰略布局;模糊「
九二共識」,導致
兩岸關係緊繃,影響國際社會參與,波及企業市場佈局。此外,為能加速經濟結構轉型所規劃的「創新產業」與「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姑且不論其是否符合需求迫切性、市場妥適性、技術可及性、成本效益性,始終認為透過公共投資是提高經濟活力的萬靈丹、特效藥,卻又忽略如何改善環境,俾讓企業增加投資促進經濟成長。
坦然言之,目前台灣經濟狀況仍徘徊於「內冷外熱」格局,雖此一情勢是連結於國際經濟因素,但何以過去六年之中四年成長幅度低於全球平均水準?這些似乎說明,我們若要徹底解決已弱化的經濟結構,並非以個別的萬靈丹或特效藥加以療傷、止痛,而是需要從總體的問題及需求切入,有效整合政府有限資源,妥善利用企業無窮力量,透過產官學研菁英智慧集思廣益領先及指引,藉以改變成為經濟成長動能。
亦即近年台灣經濟結構弱化來自政治糾葛,政治紛擾造成經濟動能走疲。面對社會各界無法感受經濟復甦,甚至擔憂經濟陷入衰退之下,執政團隊如果無法聽進、接納社會各界輿論、雅言,更別期待其在「臨時撮合」、理念差異下成功演奏波瀾壯闊餘音繞樑令人回味交響樂章。
展望未來,唯有提高企業在台投資意願,如此既可消化民間超額儲蓄與紓解銀行冗餘資金,亦能創造就業機會及改善薪資結構,進而增加稅收,達到厚植國力,其輕重緩急,不問自明。如果政府始終忽略經濟「維持現狀」是成長鈍化的警訊,昧於即時改變,久而久之使得台灣經濟競爭優勢不斷下滑,最後恐讓台灣遭到國際社會淘汰出局!
(2017年7月14日工商時報A6版「政經八百」專家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