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
韓國瑜市長公布國政顧問團首發政策─能源政策,就遭到各方強烈批評,包括民主進步黨酸「633噗嚨共團加土豆無法打造好政策」,時代力量黨稱「老掉牙的挺核謊言,只能給0分」,連同黨侯友宜市長的發言也被歸類為不認同政策。
為何選在此時提出能源政策,就是因為
美國商會5月發表2019
台灣白皮書,曾特別警告蔡政府推動的非核家園,天然氣發電占比達50%,若遭遇惡劣天氣或軍事封鎖,風險過大;燃煤發電佔比27%,但空汙可能威脅居民健康,且公投結果明確表達民眾立場要求減煤;而再生能源發電規劃要超過20%,但台灣的氣候惡劣、天災頻繁,將面臨更多風險。上述風險造成的高昂成本,將導致2025年前電價成本提高33%以上,對本地民生將造成負面影響,且電價上漲導致營運成本增加,可能迫使國內製造業搬到海外,也讓跨國公司打消在台建立據點及擴大投資的念頭。
根據經濟部最新統計,截至目前,已有118家廠商響應台商回台投資方案,總金額逾5637億元,可望帶來4萬8906個本國就業機會。然而,這些回流台商多為製造業,且科技廠商占比高,需要大量用電,如果沒有穩定供電要如何因應廠商的用電需求,連台灣高耗電的龍頭台積電也為了確保穩定供電,有意與屏東縣政府合作開發大型太陽能電廠。
雖然政府不斷聲明已盤點各項用電需求,預估到2030年都不會缺電,但事實上國內電價從去年4月凍漲至今,台電今年上半年累積虧損達297億元,而且電價穩定準備餘額僅剩417億元,106年未達利潤47.84億元,由電價穩定準備提撥予台電公司38.82億元,107年未達利潤363.97億元,由電價穩定準備提撥予台電公司363.97億元,若台電今年的虧損仍將由電價穩定準備支應,當國際能源價格走高,快見底的基金規模恐怕難以抵抗,結果就是調漲電價。
這也是為何大企業會想要自蓋電廠,除了確保供電穩定還能維持一定的電價成本,但台灣多數的中小企業只能配合政府政策,這段時間因為
美中貿易戰衝擊外銷訂單,7月外銷訂單金額為405.3億美元,呈現連續九個月負成長,也因為業者緊縮產能,截至8月15日,無薪假人數2,012人、通報家數26家都創下今年新高。此外,大陸自8月1日起暫停申請及核發赴台灣自由行通行證,以2018年陸客來台269萬人,其中約7成是自由行客人,對台灣的觀光服務業的影響非常大,房租和電費更是飯店的生存關鍵,無不希望政府能協助渡過難關。
選前凍漲電價,難保選後不會電價大漲,企業經營困難,只能調漲物價,最後受苦的還是老百姓,政府跟人民的距離將會越來越遠,正如侯友宜市長所說核四是假議題,能源政策的重點是確保合理的電價,讓人民不用過苦日子。
(本文刊載於2019年8月24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