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翻拍自TVBS,重啟核四公投意見發表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慧能的偈語。本文標題「核四惹塵埃」之意,乃在於過去20年核四空轉,也浪費了超過3,000億的納稅人的荷包,這些年來走走停停,究竟為哪樁?
相信
台灣多數人都希望生活在「非核家園」中,這是基於永續經營地球村的理念,也是避免禍及子孫的一種責任。然而大家心知肚明,「非核家園」並非一蹴可幾,而必然是一個過程。筆者在公元2000年時撰文表示,最快達到非核家園的途徑應該是續建核四,在電力充裕下持續發展經濟,政府才有足夠的經費開發替代(綠色)能源,並陸續關閉前面三座核電廠;當核四屆齡時,就是台灣成為非核家園的時刻了。如果當時這麼做,非核家園不是指日可待嗎?
三年前「以核養綠」公投和筆者當年之說相似,可是公投過了,又怎麼樣?政府對這樁公投結果,尊重了嗎?令人不解的是,如果真的反核,老舊的核電廠即應停止運轉,何以政府還重啟屆齡機組,加入發電的行列呢?於是乎「缺電」成為了這次重啟核四公投的理由之一。
此外,因近年來氣候的急劇變遷與大自然的反撲,核電作為乾淨的能源又開始被重視,成為了支持核四的另一個理由。尤其台灣一直仰賴高比重的燃煤與天然氣,這些都證明是影響人們健康並破壞環境生態的殺手,加上這一年來發生在各國的意外天災,強化了此議題,和反方的「核災顧慮」形成對峙。
筆者比喻正反兩方,是場「溫水煮青蛙」與「被雷擊中」的辯論;前者是人們已經受害,但不知何時才會察覺受害程度,後者則是指發生核災的機率。台灣是否會發生核災?其中關於核四廠所處斷層帶的長度與走向,爭辯空間或許不大,但斷層是死是活?專家的解讀就有明顯差異。其實,核災議題也應包括運轉中的三個核電廠才對,評估其相較於核四的發電效能與核災風險,提供多元角度的資訊。
核四於40年前就開始規劃,1986年發生車諾比事件引發反核聲浪,所以延遲至1999年3月才動工。接著台灣發生921大地震,2000年
陳水扁當選總統後立即將核四停工,此後仍是停停走走。2011年日本發生大地震引發海嘯而造成福島核災,反核浪潮再度興起,2014年行政院宣布封存,2021年最後一批燃料棒送返
美國。從這段歷史來看,人們的態度顯然受到這些事件的影響。
這次的「重啟核四」公投,就算是經過辯論,看來關鍵因素仍是人們對「核災」的恐懼程度。即使台北市長
柯文哲被問到此議題,也只能拿101大樓與核四廠,看誰較經得起大地震?總之,因專家之間對核災的判斷難有共識,外加因素與政治操弄即可能成為影響公投的關鍵。
其實在20年前就有過「擁核」與「反核」轉化成「擁扁」與「反扁」的切割;乃因有人滲入了「愛不愛台灣」的論述,升高了人們的恐懼感與政黨歸屬感;這次是否又會回到意識形態的公投呢?
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曾為「20世紀史」一書作序,由於書中記載著人類20世紀災難的根源,並揭露了人類沉淪一個指標 --「權力的傲慢」。筆者擔憂,權力的傲慢將國家帶向毀滅的機率要遠高於核災的發生。
(本文曾刊登於110.12.13 經濟日報精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