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選,政黨雖未輪替,但執政黨在大選期間,對在野黨的攻擊採取了抹紅、污衊、扭曲等負面手段,卻較少聚焦於經濟層面規劃前瞻、創新、務實等正向作法,以至選後面對未能取得過半民眾支持及國會「朝小野大」的格局,迄今尚未以「謙卑」的態度與在野政黨領袖對話,甚至放任其政黨立委杯葛國會改革。這些前所未有的現象,在無形中已讓民眾擔心未來四年的社會安定及經濟前景。
儘管過去八年來,政府不斷透過各種管道廣宣,
台灣經濟成長幅度領先亞洲四小龍,不但台股創下31年來首度與港股的黃金交叉,而且國民平均所得突破3萬美元,超「韓」追「日」。再者,過去兩年面對出口持續低迷下,2023年出口金額創下史上第三高;至於投資則是在「風電」建設的加持下,去年外商投資金額創下近16年來第三高。此外,加上政府推動七項產業創新發展計畫、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以及配合前瞻基礎建設,增加政府投資、台商回流三大方案增加民間投資,讓台灣經濟結構呈現不同的面貌。
然而,絕大多數民眾對政府宣揚的「亮麗」經濟表現卻「無感」。
民眾對政府的表現失望
俗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無庸置疑,過去八年來執政黨憑藉一黨獨大、國會多數優勢,採取唯我獨尊、強勢輾壓在野黨,造成朝野陷入糾葛,社會呈現對立,使得民眾必須無奈地面對公共政策規劃執行愈來愈缺乏「公平與正義」,行政官員行事風格愈來愈缺乏「廉恥與品德」,讓經濟愈來愈缺乏「前景和繁榮」,進而讓社會愈來愈缺乏「安定與和諧」。
目前台灣社會所存在的困境,並非政治民主干擾社會繁榮,或經濟開放擴大社會差距,而是執政黨領導高層忽略誠信,不惜撕毀承諾,造成在野黨被迫採取惡鬥對立,甚至杯葛阻擾,使得經濟發展延宕遲滯,社會轉型受到波及重創。誠如政治及歷史學者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Yoshihiro Fukuyama)從政治變遷及歷史盛衰的觀察中提出,社會各個群體能彼此互信,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力量,其寓意極為深遠。
「三信」資本創造經濟高峰
在此同時,回顧二戰後台灣在極短期間內達到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因素莫過於政治菁英卓越的領導、勇於任事,以國家的生存與永續為願景,其無私的理念讓民眾對公共政策產生「信任」,以及在行政官員夙夜匪懈、積極努力下,以民眾的幸福與安樂為目標,其負責的態度讓民眾對文官體系敢於「信託」,透過這些基礎,建立了民眾對未來願景的「信心」。亦即台灣經濟在社會各個群體彼此互信中不斷累積資本,此股無形的力量,不僅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而且讓社會充滿安定感。
其實,《經濟學人》曾在專欄中指出,
新冠疫情期間面對全球各國鎖國封境的管制下,長期扮演著台灣出口動能的電子、資訊通信產品,因遠距需求熱絡而持續暢旺,讓台灣經濟表現頗為亮麗,但背後顯示的是新的開端,抑或是衰退中短暫的偏離軌道。這意味著,讓台灣經濟於新冠疫情干擾期間,呈現亮麗表現的前者,將會隨著全球疫情受到控制逐漸轉為緩和;至於後者,則是受到國內市場狹小限制,在不太可能無限加碼的情況下,不易再造經濟高峰的境界。《經濟學人》的警訊,頗值得朝野政黨於政治激烈對立的同時,冷靜思考台灣經濟該何去何從,進而找出最佳路徑。
經濟面對空洞孤立威脅
另一方面,讓台灣更加無法忽略的是,美中兩國的經濟糾葛從關稅戰延伸至科技戰,迄今戰火持續延燒,在造成全球產業體系重組的同時,台灣卻又因政治糾葛而難以加入CP
TPP和
RCEP。亦即台灣除了晶片產業一枝獨秀之外,並未發展出更具有競爭優勢、牽動全球的新興產業,在出口缺乏關稅優勢,以及投資無法帶動出口成長下,卻又因地緣關係,而難以擺脫中國大陸的經濟磁吸循環,一旦產業被迫加速外移,未來恐讓台灣經濟更加陷入空洞化、孤立化。
面對未來四年
民進黨的持續執政,我們期待在野黨能夠了解,選舉勝負是一時的結果,經濟榮枯才是台灣生存發展的關鍵。畢竟,未來全球經濟情勢變化難測,台灣已沒有對立虛耗的條件,社會各界無不期待,執政黨能拋棄「唯一拚政治」的思維,允諾未來四年將聚焦「優先拚經濟」理念,把意識形態的改革轉為厚植提高經濟競爭的優勢,讓低迷的經濟能振衰起敝,進而持續成長。同時,在野黨需以無私的胸襟,捐棄政治歧見,致力解決當前面對的困境,唯有如此,始能再造台灣經濟榮景。
(本文刊於2024年06月01日「觀察」月刊第1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