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總理溫家寶發表對大陸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看法後,亞太主要股市全盤皆墨,台股的跌幅更高於總統大選後因結果未明出現的跌幅,且為亞太各國之冠;若大陸僅是為經濟長遠發展,做一些降溫的動作,即引起亞太地區尤其台灣經濟如此劇烈之反應,那麼大陸經濟的崩潰,或兩岸經貿關係的倒退,又豈是台灣可承受之重?
面對大陸經濟的改革開放,周遭國家覺得機會與威脅並存,尤其是經濟發展階段與大陸差距不大的地區,因此,在面對大陸市場時,出現兩種選擇,一是採較合作開放方式,充分運用大陸資源,以保持本國與大陸的經濟差距,增強承擔威脅的能力;另一則是先築保護網,在網後找尋合作的機會。然隨著大陸經濟實力的崛起,似乎前者已日漸成為不得不的選項。
自我設限降低台灣競爭力
以東協態度之轉變為例,面臨外資不斷轉入大陸之威脅,東協初期在態度上並不積極支持大陸加入WTO,以避免雙方在同一經貿體中競爭,並期藉由加速東協十國經濟體的整合,來形成抗衡力量,但隨著大陸經濟的不斷成長,而今,態度上已明顯改採接納大陸成為東協十國加一經濟體的一員,以求雙贏。
兩岸由於特殊的政治關係,對於經濟面可能帶來政治面不利的後果,總有著更多的顧慮,故在以維持台灣經濟競爭力及國家安全的理由下,兩岸間的各項限制,都被合理化。然若以長遠務實的眼光來看,則我們懷疑自我設限的兩岸經貿政策,真能保住台灣經濟競爭力及降低台灣對大陸依賴,而變得更安全嗎?
首先,以兩岸經貿發展現況來看,大陸已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地、最大順差來源國及對外投資地區。來自大陸的順差,不但使台灣於全球貿易中免於逆差的局面,且近兩年對台灣經濟成長的貢獻度,超過了來自全國的總內需;可見兩岸間經濟整合的趨勢力量,已超越政府阻卻的能力,而政府的限制措施,多數只是延誤廠商切入大陸市場的時機及方式,並協助不守法者較守法者取得相對競爭優勢。
結合大陸吸引外資來台
其次,就資源及市場有限的台灣而言,佈局全球並加速融入區域經濟,對台灣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那麼當全球廠商積極湧入大陸市場,使大陸成為全球第一大外人投資流入國時,台灣是否有刻意排拒大陸資源使用的實力,令人質疑?
此外,近年區域經濟加速整合,以東亞區域而言,一九九○年迄二○○○年區內的貿易量成長了二﹒二倍,但同期間全球經貿量卻只成長了○﹒八倍,可見區域經濟整合的速度。而由二○○三年對大陸的出口成長,分別為日本、南韓及台灣的出口,提供了六六%、三二%及七○%的貢獻度來看,大陸已日益成為帶動東亞區域內經貿成長的主動力。更何況東協十加一及十加三正積極成形,台灣怎可能在融入東亞區域經濟時,不需向大陸取得入門許可?
國際化是台灣安全最佳保障
再者,最大的緊箍咒——國家安全,如果軍事可作為保護國民生命財產的第一道防護,那麼理論上,世界軍事超強的美國,不該失去千條人命,兩座雙子星大樓及讓人民活在恐怖份子威脅之中,因此,降低或不刻意挑釁別人的侵犯動機,才是第一道防線。其次,增加敵人侵略的顧忌,為第二道防線,其中軍事實力的恫嚇固為其一,但讓台灣變得更國際化,更是較有建設性的方式,試想當台灣有大量的外國公司、資金及外國工作者,大陸武力威脅台灣的顧忌會較多,還是較少呢?
台灣國際化速度繫於兩岸
然弔詭的是台灣未來國際化的速度,除與國內軟硬體的自我提升有關外,更與大陸的結合息息相關,由於台灣成本高且市場小,故大陸在製造及市場潛力上的優勢將日益凸顯,但台灣在營運環境及生活品質上,卻具絕對優勢,因此,台灣應設法結合在大陸的優勢,來吸引外資的眼光,讓台灣成為外商經營大陸的首選據點,以加速台灣的國際化;反之,台灣若要求廠商在兩岸之間作選擇,相信被棄的可能是台灣。
面臨全球競局而非與大陸進行雙邊賽局的台灣,應以更開放的態度積極運用大陸市場,提升台灣全球競爭力,加速將台灣經濟提升到更高的經濟發展族群,形成台灣與大陸經濟雖是密切,但依賴度降低;反之,流失了運用大陸機會的台灣,亦將流失國際競爭力及外資進駐意願;而一個失去國際競爭力及國際化不足的台灣,勢將被迫回頭依賴語言、文化等先天優勢,而由全球市場退縮至大陸發展,則此時的台灣怎可能變得更安全呢?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
(本文刊登於卓越雜誌6月份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