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外貿協會統計,去年以觀光、商務考察等名義來台的旅客之中,共有3萬9000人利用旅程期間參加健檢與醫美活動,其中約有8成係來自中國大陸的民眾。由於今年一月起,內政部實施「自由行」簡化手續及新開放由醫療機構代申請,得停留15天的陸客健檢、醫美措施,即所謂的「醫療行」,預料將繼去年中開放「自由行」之後,再創新一波的陸客來台高峰,而筆者更期待此舉能為正以令人扼腕速度流失優勢的台灣國際醫療觀光事業挽回頹勢。
國際醫療觀光事業早已成為世界各醫療先進且觀光資源豐富國家爭相投入的產業。台灣的健康醫療水準一向名列世界前茅,尤其難得的是毗鄰龐大顧客群的中國大陸,又坐擁語言、文化及饒富特色的觀光、餐飲產業競爭力,爰此,我政府早於2009年即將「國際醫療」列為六大新興產業之一,企圖大力推動,奈因相關法制作業延宕,優勢已逐漸被周邊國家搶進,令人十分惋惜。
根據觀察,目前台灣推動國際醫療的主要障礙不外:1.認為醫療資源稀有,予「商業化」恐有道德風險;2.全民健保資源集自國人,開放予「外人」是否會被濫用等疑慮。但平心而論,部分醫界人士執著於醫療資源係稀有的不該予商業化,陳義雖高,但對所謂的珍貴醫療人才、資金外流,任由其他國家搶聘醫生、護理師,甚至逕赴境外設置醫療院所卻束手無策,此一顧慮有何實質意義?再以國際醫療事業與全民健保脫勾而言,則純屬管理技術問題,只要立法容許對國民及外籍人士之醫療行為分軌而治,妥適規劃不同計價基準,並要求後者之利潤須按比例回饋於健保,當可免除疑慮。
質言之,國際醫療觀光事業的推展不僅能促進已被列入台灣未來產業的觀光和醫療產業快速成長,帶動國家經濟競爭力,其所產生的境外醫療稅賦若能挹注於健保,更無疑能為我國長年虧損的健保找到另一個紓解財務的資源。僉以我國國際醫療雖仍具優勢,但估計也僅只剩一、兩年「先機」,衛生主管機關允宜儘速推動國際醫療立(修)法及配套規範等法制作業,裨利於國際醫療業務的依法開展。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部分內容曾刊登於101.2.24人間福報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