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ECFA服務貿易協議商機論壇」。)
中國大陸財政部昨天公布,對
台灣輸陸134項產品中止適用
ECFA關稅減讓,這對台灣出口大陸的機械、石化、紡織和汽車等產業有直接影響,其中以中小傳統企業占最大宗。大陸這項宣布是在軍演之後,雖也在國人預料中,但對已經冰凍的
兩岸關係,再新增變數。
520
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不但沒有提到中華民國憲法,也沒有提到
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反而是提到「兩國互不隸屬」,比之前蔡總統提到「兩岸互不隸屬」更為明顯的台獨主張。結果不但引起更多「疑賴論」,也導致陸方大動作的實施全面對台軍演,更加深了兩岸關係的緊張氣氛。在關係持續緊張的情況下,
兩岸經貿往來可謂雪上加霜。
長久以來,大陸一直都是台灣最重要的經貿夥伴,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占台灣出口約四成,進口占二成,兩岸貿易總額大約占台灣對外貿易的三成。大陸不但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且大陸也一直是台灣最大的順差來源。以2022年為例,依經濟部統計顯示,台灣自大陸的貿易順差達到1,004億美元,而當年台灣對全球的貿易順差才514億美元。
近年來,受到美中貿易與科技戰影響,
美國與歐洲國家擔心國際企業從大陸的出口會受到衝擊,要求外商和台商在其他國家設立第二個工廠,以分散供應來源,降低風險,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加1」。在此同時,也有些外商擔心如果工廠只放在台灣也有同樣的風險,因為未來兩岸可能發生戰爭,要求台灣的供應商也要在外設立工廠,所以也有所謂的「台灣加1」。比方說,台積電被要求到美國投資,就是美方要求的台灣加1;同理,台積電到德國設廠,也同樣是應歐盟國家的要求。
當台商紛紛離開大陸到其他國家設廠,他們在大陸的生產也開始減少,最近幾年特別明顯。以台商最密集的江蘇昆山為例,與最高峰時期相比,大約有三成台商出走,有三成轉向服務業發展,仍然留在當地生產的大約只剩下四成,其中又以大型台商為主。
當台商大量離開中國大陸之後,需要跟台灣購買的原物料與零組件也逐漸減少,最終反應在從台灣進口的比重就明顯下降。依主計總處公布的資料,台灣對大陸出口占台灣總出口的比率已經從2020年的43.9%下降到2023年的35.2%。今年前四個月,台灣對大陸出口占比更是下降到只剩下30.7%。因為大陸一直是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地區,當台灣對大陸出口不利時,台灣總出口的動能也自然會跟著減少。美中貿易與科技戰爭仍然持續中,會一直衝擊到兩岸經貿。
另一方面,因為大陸本身的內需市場仍然在成長,台商投資在大陸的相關內需型產業也在持續進行,但是這些內需型產業生產所需的原物料來自台灣的已經不多,我國出口動能又少了一塊。
在
總統大選前,中國大陸已經對ECFA早收清單中的部分石化產品,取消免關稅優惠;而且,他們還說未來會針對早收清單中的其他產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如今擴大取消免關稅的優惠,對台灣產業有一定的衝擊。以2022年資料計算,台灣早收清單項目對大陸的出口總值達到205億美元,未來如果這些項目也被課稅,對台灣出口到大陸又將是一次打擊。
總而言之,我們固然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但是最大的籃子當然應該放入較多的雞蛋。因此,政府還是不能放棄大陸市場,畢竟這個市場離台灣最近,而且也是最有潛力。如果現在的狀況持續下去,兩岸經貿長期萎縮,對於台灣出口的動能與
經濟成長勢必造成重大傷害,政府必須要嚴肅處理此一問題,不能總是以「經貿問題不能用政治手段干預」來回應。
(本文刊於2024年06月01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