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政府擴大紀念解嚴屆滿二十週年,由於即將舉行立委與
總統大選,紀念的方式自然也就置入了選舉文宣的操作。然而,解嚴迄今不過二十年,這段歷史目前應該還在「製造中」,故民進黨所能夠喚起的記憶甚至塑造的歷史,都不過只是片段的事實而已。更重要的問題是,
台灣在歷經解嚴而轉型後的民主,究竟是不是我們所要追求的那種民主呢?
阿根廷政治學者歐唐奈(Guillermo O’Donnel)根據一九五O年代末至一九七O年代拉丁美洲國家的經驗,提出了「官僚威權主義」(bureaucratic authoritarianism)政體的概念。歐唐奈強調,這種政體儘管是由軍人操控或主政,且對政治上的自由與民主參與權利也有相當程度的壓制,但由於政府部門交給具有專業能力的文人來運作,故其能夠以良好的政績而維繫了政權的正當性。由此來看,儘管現今民主已猶如成為世界性的道德準則,但在民主轉型前所實施的「官僚威權主義」體制,也並非毫無正當性可言。換言之,非民主的「官僚威權主義」體制能夠存續不短的時間,其正當性來源即如同實踐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一般,且正因該類體制及其政績在那個時代符合了該國人民的期待,所以並沒有展開民主轉型的動能。
研究民主化的
美國學者戴蒙德(Larry Diamond)曾指出,從威權發展到民主政體的過程中,還應存在另一種既非威權亦非民主的「假性民主」體制(pseudodemocracies)。而這種體制所以不同於威權體制的特徵,即在於它能夠容忍獨立的反對黨派存在,使得反對黨派得以競爭權位或在議會中取得議席,從而公民社會也將擁有愈來愈大的空間,以為未來的民主發展奠定重要的根基。就此而論,台灣的民主轉型就未必要以二十年前的解嚴為起點,因為當時的「黨外」政治團體,早可在一九六九年起的中央民意代表台灣地區「增額選舉」中獲得當選,且民選縣市長中亦不乏有非
國民黨籍人士。
國民黨來台後所以實行威權統治,不僅與當時屬戰爭狀態的「動員戡亂時期」有關,同時也因受到了孫中山思想的意識型態之影響。孫中山曾提出了「軍政、訓政、憲政」的建國三序理論,他自己並解釋過這是一種「轉型」(孫將transition譯為「過渡」)的順序,而國民黨來台後自我定位為「革命民主政黨」與實施威權統治,其實就是實施某種程度的「訓政」。也因此,國民黨雖然並未開放中央民代的全面改選,但卻深化了地方自治的民主選舉,蓋孫中山的「訓政」理論原即強調,要以地方自治作為轉型為民主憲政的基礎。除此之外,戴蒙德前年在研究伊拉克的民主化經驗中也指出,像一九九O年代的安哥拉、波士尼亞及利比里亞等國家,即因太急於舉辦全國性選舉而又導致大規模的衝突或內戰,故他主張歷經衝突後的國家應先只舉辦地方層次的選舉。
目前民進黨政府放大了他們對台灣民主轉型的功績,但被列名為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的台灣,現在又是實施哪種民主呢?歐唐奈提出了「委任式民主」(delegative democracy)的概念,用以說明若干第三波民主化轉型國家的民主體制,並不是西方先進民主國家強調自由的「代議式民主」。所謂「委任式民主」的特徵之一,包括了只要經由選舉選出了總統,就把總統視為國家最高利益的化身和解釋者,亦如同委任了總統可以他認為合適的方式進行統治,並無須為競選時的承諾負責。因此,歐唐奈即剴切的指出,由於「委任式民主」缺乏「代議式民主」所重視的監督與制衡機制,往往期待中「全能」的政府卻呈現出無能的窘境,且使行政權愈加地高度個人化與集權化而具有了反制度化的傾向。
台灣在一九九六年首度實施總統直選後,雖然被視為完成了民主轉型,但我們似乎也走向了這一波「委任式民主化」國家之林,而值得執政黨在紀念解嚴二十週年時,做一深刻的反省與前瞻。然而,年輕且掌握國家機器的民進黨紀念解嚴,或許因為在政績上「看似全能卻無能」,因而就少了「舉起杯,跟往事乾杯」的灑脫,並反而顯露出「白首話當年」的老態跡象。
(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之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