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電信自由化發展,隨著1996年「電信三法」制定完成,開始陸續實施;到了2000年,在固網開放民間參與經營後,各項電信業務全面自由化,成為全面競爭的市場。
一、從自由化紅利說起
「1996年改制之前,電信總局股東權益總額,估計大約新台幣3,000億元;二十一年後的今天(2017年6月30日),全面開放市場的結果,電信事業上市公司總市值,估計約為1兆4,000多億元,兩者比較,後者為前者之4.67倍。「不僅如此,行動電話客戶數也在這二十一年間,從獨家供應的97萬戶,成長至五家業者共計2,850萬戶,後者為前者之29.4倍。數據通信的變革,同樣一日千里──1996年時,台灣還只能透過數據機撥接連上網際網路,傳輸速度以每秒幾千位元(Kbps)為單位;如今,主要電信業者利用光纖用戶迴路,寬頻上網速度最快已達每秒10億位元(Gbps)。「行動上網也有長足進步,利用四個載波聚合(CA)技術,可達0.5Gbps,上網速度成長約100萬倍!」前述文字摘錄自筆者在《翻轉賽局:贏占全球資通訊紅利》導讀的內容,而其中倍數提升的種種成果,就是這一波電信自由化的紅利。第一波電信自由化走到今天,行動電話普及率超過100%,智慧型手機超過50%,市場呈現飽和,成長趨緩,甚至因此引發激烈競爭,導致整體營收出現衰退!電信,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溝通工具,它的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溝通方式也從語音、數據,到影視串流,內容愈來愈豐富,效果愈來愈好,使用量愈來愈多……。於是,頻寬需求愈來愈大,網路容量必須及時擴充,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每個月固定金額無限量的數據使用,也就是俗稱「吃到飽」的資費模式,這種沒有壓力的消費行為,十分符合人性,自然受到客戶歡迎。相對來說,若是以價制量,依使用的數據量計費,或超過一定額度之後便減速、降低品質,相信大多數客戶不喜歡,結果就是少用或甚至不用。例如,過去的國際數據漫遊業務,就是依使用量計費,付過高額國際漫遊費用者往往不敢再使用,後來就有體貼客戶的行動業者,推出短期出國吃到飽方案,讓客戶出國期間也能放心使用行動通信,資訊不漏接。這樣的方案,客戶負擔得起,也樂意使用,並且愈用愈愛用!在這樣的力量驅動下,行動寬頻網路容量不斷擴充成為必然,否則網路塞車就難堪了。於是,行動通信業者必須增加資本支出、採購設備進行擴建,必要時參與競標以取得更多頻譜,才有足夠的頻?。然而,此舉勢必造成行動業者的折舊費用增加,頻率使用費的攤提也會增加。行動通信是高度受到監管的行業,跟營收有關的費率,依法實施價格上限管理。監理機關透過這個資費管理機制,得強制要求業者調降費率,而行動業者提高生產力的成果,常在此就回饋給客戶了。開放市場價格競爭的結果,吃到飽的費率必然是下坡單行道,造成營收成長力道愈來愈薄弱,甚至出現負成長──營收曲線成長緩慢,成本與費用曲線則因為擴充建設,成長愈來愈快。兩條曲線交叉,呈現形狀類似剪刀,終於落入成本與費用大於營收的悲慘情境!
這把剪刀的出現,等於宣告這一波電信自由化紅利的了結。
那麼,什麼是電信事業的「第二曲線」?電信事業的發展有所謂的第二曲線嗎?再次拉拔上升的推進器是什麼?
二、當局者迷?
我們先看看五大事業首長們在《翻轉賽局》書中表達的見解。中華電信董事長鄭優上任之後,大刀闊斧要為MOD打破困境,想的就不只是單純電信業者的角色。台灣大董事長蔡明忠在2017年也重新定位台灣大集團,強調台灣大不再只是電信業者,而是「新世代互聯網公司」。媒體報導也指出,遠傳電信董事長徐旭東在2017年股東常會表示,數位匯流時代來臨,要在2020年前透過全力衝刺5G及物聯網,帶領遠傳進入下一世代的數位匯流時代,成為台灣電信市場的行動之王。《翻轉賽局》書中還提到,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電信」而來的亞太電信,在鴻海「十一屏三網二雲」的願景藍圖中,呂芳銘笑著說:「其他電信同業也看到鴻海看到的機會,開始要做同樣的事情,但他們一直都在花園裡面生活得非常好,我們卻不是在花園裡面生活,我們是在森林、在沙漠裡面打仗的人,這是很大的不同。」「如果只是把公司定位在電信產業,前景是很悲觀的,因為營收與獲利絕對只會下降、不會往上,」台灣大總經理鄭俊卿也心有戚戚,「過去獲利最大的語音收入一直降低,每年降幅是20%至30%,數據收入也因為剪刀效應獲利一直往下,永遠沒辦法再往上。」「雖然電信基礎設施業者積極投入新興服務,但營運困難確實存在,」遠傳總經理李彬也不諱言,危機已經浮現,「電信業者之於使用者的重要性逐步降低的危機已然浮現,電信業者可能會離用戶愈來愈遠。「過去幾年,我們陸續推出了各式各樣的數位內容服務,也投入行動支付工具、行動電子商務,長期以來,電信業建立起信賴、可靠的服務印象,就是我們的機會。當然,不可否認,電信業受限於法規,反而沒有越網(OTT, over the top)業者那種可自由揮灑的空間。」台灣之星總經理賴弦五直白地說:「與其說三大有什麼默契,還不如說,目前的局面戳破的是台灣電信業生態的假面,所有人一天到晚說要做加值服務,不要做『笨水管』。但既然如此,你為什麼要跟做笨水管的人殺價競爭呢?」對於電信業發展加值服務,賴弦五一直以來的看法都較為保留,他認為,電信業者其實還沒有想清楚,到底要怎麼從加值服務上賺到錢;又或者,電信業者還是把自己定位在「電信」上,至於「加值服務」,只是行有餘力之後的花俏題材。不過,賴弦五也指出,「將來有物聯網,還有其他很多東西,說真的,這些新的東西能夠賺到錢的、讓電信業者能夠營利的機會,我還沒有看到,但我可以看到很多新平台與應用業者,有機會可以賺到錢。未來,有那麼多新的發展,不論是虛擬實境(VR)、物聯網……,要面對比4G更大規模的投資。所以,我不曉得電信業者要怎麼辦,沒有人能講出答案。」
三、旁觀者清?
當今在位諸電信領導者,個別看到了一些問題,也說了一些拉拔提升的方向,只是似乎沒有說清楚、講明白,仍存在著一點迷茫。不過,當局者故意留白的空間,卻是吾輩以旁觀者角度,可以說三道四之處。探索電信事業的第二曲線,可以從轉型升級著手。筆者在<電信生態系統的故事──彩虹曲線案例之一>中就指出,第一階段電信自由化的過程就是一系列的轉型升級。當前普遍認為,數位匯流是升級的機會,著力點也明確指向電信與有線電視的匯流融合。可是,數位匯流是現在進行式,已進行十年矣──君不見,重新定義手機的蘋果公司慶祝iPhone問世十週年,推出紀念手機iPhone X智慧型手機,從使用者端切入,扎扎實實地整合語音、數據、影音等各種應用,一指搞定。為此,透過平台,應用內容端也早已整合,以強大無比的嶄新經營模式,顛覆市場,電信事業淪為連接使用者端和應用內容端的「笨水管」!「不用分電信、有線電視、網路公司,全部都是網路公司,可以用任何技術提供影音、語音、數據服務!」鄭俊卿在《翻轉賽局》書中談到,當務之急,應該要藉數位匯流法,將現有管制拿掉,思考除了擴充笨水管之外,還有什麼了不起的推動升級力道。那麼,現在的法規管制,有哪些橫跨在數位匯流大道之中,阻礙了發展?《翻轉賽局》點出黨政軍退出媒體條款是一塊大石頭!立法原意在避免無線電視三台(台視、中視、華視)在電子媒體時代壟斷、威脅言論自由的疑慮,嚴格要求黨政軍不得擁有電子媒體之股份,後來卻擴大為所有廣播、電視媒體一體適用,包含有線電視和網路電視,也都無限上綱納入限制範圍。更誇張的是,處罰對象是被黨政軍投資的公司,而不是應該退出股份的黨政軍投資人!中華電信MOD業務便深受其害。電信公司股票上市,只要績效優良,通常便會有政府相關的基金或國營企業買入股票,成為股東,也就是「有政府投資」,假使它決定投資有線電視公司,企圖整合電信和有線電視,邁向數位匯流,對不起,有政府股份的電信公司不可以投資有線電視公司!台灣大、遠傳以及亞太電信,都遭遇到這個問題。
舉目全球,獨一無二,堪稱台灣奇蹟!這塊大石頭,該不該搬走?
然而,數位匯流相關法案仍在舉棋不定,推展不開,以致於似乎總在原地踏步。
四、願景、策略在哪裡?
記得早在第一屆通訊傳播委員會(簡稱通傳會或NCC)時,就開始探討數位匯流相關議題,並著手草擬法案。十年來,歷屆委員會都十分重視這個議題,也做了許多功課,提出各種版本的草案,至今卻僅止於草案而已。為什麼?為什麼送到行政院的草案被退回?當然,行政院有很多理由,但本人認為,這個現象一而再、再而三重複,相信必定有個罩門沒有打通。什麼罩門?產業發展的願景與可以達成願景並且具體可行的策略方案就是罩門!要打開這個罩門,就必須提出願景和策略方案,並且有效溝通。當年推動電信自由化,就是有願景、有策略,才能形成政策,而清楚的政策目標和策略正是研擬法案的依據。電信三法不是無中生有、憑空想像製造出來就完成立法程序的!什麼樣的願景可以開創電信第二曲線?什麼策略方案的推動可以逐步劃出電信第二曲線?我們必須釐清:數位匯流的願景是什麼?用什麼策略引導那些數位資訊流,匯集成為大江大河,創造期望中的第二曲線?此刻,聚焦數位匯流,必須把使用者端與應用內容端已經相當程度達成匯流的事實當作「邊界條件」(boundary conditions),而介於這兩端之間的主要標的就是網路,包括:電信網路、網際網路、有線電視網路、無線電視網以及衛星電視網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也幾乎全部數位化了。那麼,它們的匯流能夠創造多少附加價值?對第二曲線有多少貢獻?
五、贏占數位紅利
「2016年8月上任的NCC主委詹婷怡,就職後便接手調整《電信管理法》與《數位通訊傳播法》,在她眼中,解除管制、改變監理心態、導入治理思維都只是手段工具,真正的目的在於數位轉換!」這是《翻轉賽局》書中的描述。確實,數位轉換只是過程,不是最終目的,但詹主委這句話還沒說完──真正的目的,在於經由一系列數位轉換,把傳統經濟提升到更具
競爭力、更有價值的數位經濟,謀取數位轉換所創造的數位紅利。然而,數位轉換或數位經濟並非靜靜地駐足某處,等待電信事業去開發創造。電子資訊科技在摩爾定律推動半世紀以來,各行各業早已感知,並運用資通訊系統或產品在多項業務中,以適應競爭的市場環境,力求精進。尤其,近幾年來快速發展的雲端運算、大數據分析、物聯網,以及機器人,包括:無人機、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等,都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關鍵科技能力。回過來再看看當前的電信經營環境,電信業者在傳統本業上汲汲營營,並試圖擴大事業範疇,進入電子媒體,如:有線電視或網路電視,甚至更進一步,朝互聯網或物聯網領域發展。同時,資訊公司,如:谷歌(Google),挾著?大資源,不間斷地嘗試布建通訊最後一哩(last mile),包括:光纖用戶迴路、高空熱氣球無線通信網路(Project Loon)等。因此,很明顯的趨勢是,電信公司與資訊公司相互朝著對方領域,企圖跨業經營、互相取暖。或者,應該說是互相製冷?資訊界提出的雲端運算虛擬化概念,威力龐大。巨型雲端機房之間超大量資料的傳輸,傳統的網際網路無法滿足需求,新技術系統應運而生,軟體定義網路(SDN, Software Defined Network)問世;接著,虛擬化概念用在電信網路系統中,把各個主要功能虛擬化,就可以在伺服器上建立,不需要專屬的硬體系統,降低成本,何樂不為?這就是網路功能虛擬化(NFV,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從雲端運算到軟體定義網路、再加上網路功能虛擬化,請問,未來的電信機房是什麼樣子?在哪裡?如果電信公司不爭氣,未來預期百分之九十的訊務來自雲端機房,電信公司大概只剩下最後一哩了!但,對不起,連這最後一哩,人家也是虎視眈眈!爭氣的電信界已經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發起探討把電信機房重新規劃成為雲端數據機房。記得筆者在任職期間,曾經於公司內部提出這個構想,並交予網路部門配合研發單位探討,可惜未竟全功!如今,這個課題已經成為電信界至關緊要、攸關生死存亡的必修功課,也是行動通信業者迎接5G的先修課程。與此同時,掌握客戶使用行為與偏好的越網經營者,他們企圖利用資訊保密技術,從用戶端加密,使得路過的傳輸媒介,也就是電信或網路業者,除了依收件位址資料傳遞之外,無從得知任何資訊內容,完全封殺企圖成為聰明管道(不再只做「笨」水管)的電信或網路業者。
談到這裡,似乎陷入「竟日尋春不見春」的困境,電信的第二曲線究竟在哪裡?
六、回歸電信本質
脫困的解方,或許藏在〈悟道詩〉的後半段──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那麼,讓我們回顧什麼是電信的本質,探探源頭。電信本質即溝通,溝通需求無窮盡。溝通對象人與物,溝通內容影音數,溝通立即或暫儲,理事時空趨一如。溝通平台無障礙,一雲多螢人人愛,隨心所欲資訊來,心想事成百花開。電信的本質就是溝通,溝通的方法很多,而電信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溝通工具。這個工具要做到,讓使用者不論做什麼,包含各行各業運用它來做數位轉換或創新事業時(但又不僅限於此),都能得心應手、方便好用、物美價廉。只要有人類,溝通的需求是無窮盡的,人類的各種活動都有訊息的流通,人類文明的發展,即表示現在訊息的記錄與流傳,源遠流長,永無止境。隨著技術的進步與電信網路的普及,溝通的對象不限於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溝通日益普遍,當今物聯網的出現就是電信應用對象或領域的擴大。由此,再延伸一下思維──生物科技不斷發展,未來溝通的對象可能擴及各種生物、各種生命,似乎更擴大了溝通的對象。溝通的內涵與表現形式,我們都熟悉且經常運用,就是語言、聲音、文字、數據、圖畫、影視等。正在發展中的虛擬實境、擴增實境(AR)和混合實境(MR)等技術,溝通的表現形式全面改觀,內涵更為豐富,資料量更大、傳輸速度要求更快、反應時間要求更短,三度空間的影視即時通訊時代即將來臨。想像不久的將來,社群網路的活動都在VR、AR、MR環境中進行,是不是更有趣、更生動、更有活力?相隔兩地的溝通用電信,相隔兩時的溝通用儲存。前者是針對不同空間位置的訊息傳遞,後者是針對不同時點的訊息提供,兩者的傳輸媒介不同,但具有相似的特徵,都可以用通訊原理和技術提供高品質的溝通,因此說時空理事一如。自從網際網路發達以來,競爭的型態已經從產品、服務轉移到平台,甚至到生態系統。誰建立了平台並且掌握圍繞此平台的生態系統,他就是贏家。成功的案例,如:蘋果、亞馬遜(Amazon.com)、谷歌、臉書(Facebook)、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等,大家都清楚明白。
如此從本質,即基本面,探索電信,並檢視機會與挑戰之後,讓我們一起來描述願景:
隨心所欲資訊來,心想事成百花開。
前面一句是本業的,後一句是生態系統的願景。請定義您的本業和所需要的平台與生態系統,以及促進數位轉換、營造數位經濟蓬勃發展的策略,找到您的市場,來實現這個願景。電信的第二曲線,隱隱約約浮現在雲端。
(本文曾刊登於106.09.22遠見華人菁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