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員工組裝、測試光纖系統。)
上市公司緯創(3231)於7月17日公布以人民幣33億元 (約合新台幣138億元)賣出大陸昆山的手機廠給大陸的立訊精密公司(底下簡稱立訊)。立訊也名正言順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家iPhone組裝代工廠。結果,7月20日週一開盤後,鴻海(2317)、和碩(4938)及緯創等前三大蘋果iPhone組裝代工廠股價同遭下挫,當日收盤跌幅分別為1.36%、3.91% 及7.96%。
持平而論,緯創與立訊的交易,雙方必有各自的盤算。但長期以來,iPhone的組裝都是由鴻海集團富士康、和碩及緯創等台資企業完成,如今傳出蘋果有意扶持立訊成為iPhone代工廠,不少科技廠大老憂心
台灣代工產業面臨被紅色供應鏈蠶食的危機,未來是否掀起骨牌效應,值得關注。
蘋果移情別戀早有預謀
其實,蘋果扶植立訊成為第三大iPhone組裝代工廠早有端倪可尋,今年5月底即傳出蘋果傳將在6月WWDC發表新款頭戴式耳機,由中國大陸立訊與歌爾聲學攜手在越南組裝,成為第一款全數由陸廠操刀代工的蘋果硬體新產品,凸顯蘋果大力擬扶植紅色供應鏈,進逼鴻海及和碩等台灣組裝廠。
而其目的有二:
一、平衡台廠代工版圖,提高對代工廠的議價能力:iPhone目前每年出貨量近2億台,鴻海代工就超過五成,另三成左右是和碩取得,再來就是緯創。蘋果先是培養和碩以降低對鴻海的依賴程度;如今又培養大陸立訊成為合格的大陸代工廠,並擠下緯創,未來更可能排擠和碩,進而牽制鴻海,提高對組裝廠的議價空間;此戰略如同「拉攏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實為高招。
二. 規避
美中貿易戰,降低風險:美中貿易紛爭歹戲拖棚,科技戰愈演愈烈;蘋果藉扶持立訊,一方面確保iPhone製造不會遭受北京當局刁難;另一方面,也有助於 iPhone 在中國大陸市占率的提升,一石二鳥。
台灣代工製造業的美麗與哀愁
不可諱言,台灣資訊產業是以代工起家,並逐漸發展成為舉世聞名的代工王國。據統計,台灣有超過八成的外銷訂單皆由代工所創造出來的;也可說是以代工製造起家的經濟體。進一步言之,台灣代工製造歷經1970 年代的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代工製造),1990 年代的 ODM(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r,委託設計代工),及至今日的 OBM( Original Brand Manufacturer),即廠商一手包辦產品設計、製造,以至品牌的市場定位等三個重要階段。
而台灣受到國際大廠青睞的主因,不外是掌握特殊零組件、關鍵技術及優異的代工品質。然而,勢隨時轉,種種不利訊息,紛至沓來。代工製造因進入障礙低,所面臨的競爭威脅愈來愈大,利潤空間則愈來愈窄。國際大廠為提高對台廠的議價空間,通常會培養台灣本地業者,甚至中國大陸或東協等新興國家廠商,成為第二供應商或第三供應商。
如前述的蘋果所採取策略即是如此。因此,在無新產品問世或是全球代工市場大餅未能擴大,而且有更多其他國家代工廠分食大餅後,台灣代工廠由國際大廠所分得的利潤自然每況愈下,毛利率更是「毛三到四」,低得可憐。檢視2020Q1的財報可知,鴻海毛利率僅4.5%、稅前純益率僅0.36%;和碩則分別為2.21%及0.61%;緯創也只有4.94%及1.08%,與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的51.77%高毛利率及 42.55%的稅前純益率,實相去甚遠。
大陸的立訊成立於1997年,主要代工蘋果最新的產品Apple Watch及AirPods,在主場優勢及新產品毛利愈高下,2019年蘋果的代工收入占營收的55.43%,高於鴻海的50.17%;而2020Q1的毛利率為15.9%,更是鴻海的3倍多;目前市值已逾新台幣1.6兆元,也超越鴻海。立訊成為iPhone組裝代工廠後,會對目前的第二大的和碩釀成威脅,也有很大機會在幾年內超前,進而成為僅次於鴻海的全球第二大iPhone組裝代工廠,不容小覷。
商場如戰場,應「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迨自美中貿易戰後,中國大陸產業自上游至下游盡可能地國產化、拼自給自足;因而外商及台商所面臨的競爭壓力較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換言之,伴隨中國大陸本土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挖人才、技術和軟實力不斷增強,未來將會有愈來愈多的企業打破台資企業的代工壟斷局勢。
筆者以為,紅色供應鏈來勢洶洶,台廠面對眼前的灰犀牛,除了走OBM模式外,更應學學台積電,技術不斷的研發、創新、突破及領先,才能讓國際大廠別無選擇,搶著下單。
(本文刊於2020年7月21日ETtoday新聞雲雲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