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肥胖列為慢性病,並於2008年分析出全球約有16億的成人體重過重,屬於肥胖者超過4億人,而2011年更分析出全球有超過4,000萬5歲以下的兒童超重。肥胖已是全球流行的一個疾病現象,不論這個國家是否富裕,都普遍存在此一問題。醫學研究顯示,體重過重和肥胖的成人,較容易罹患慢性病,而肥胖對兒童的影響更甚,包括直接影響生長與心理層面,且兒童期的肥胖問題更會在成年時造成高血壓、糖尿病和動脈硬化等疾病,增加成年後相關慢性病的罹病率和死亡率。另外,根據
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綜合分析了20個大型研究,發現肥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比吸菸更甚,體重正常卻吸菸者平均失去約9年的生命,而體重過重卻不吸菸者卻將失去14年的壽命。
在
台灣,受到工作與社會型態的改變以及飲食西化的影響,民眾在「飲食熱量攝取增加」及「體能活動能量消耗減少」雙重因素影響下,體重呈現明顯增加趨勢,而肥胖的盛行率在不同性別及各年齡層均有明顯升高現象。根據2005-2008年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男性之過重、肥胖的比率快速增加,女性過重、肥胖的盛行率僅略為增加,呈現增加趨緩的現象。將台灣的過重、肥胖盛行率進行國際比較,顯示台灣的肥胖情形較亞洲各國嚴重,但低於西方國家。整體而言,台灣的肥胖問題還是呈現惡化的趨勢,且從兒童的生長發展、醫療資源耗用與國家生產力的角度而言,肥胖不僅是一項台灣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更是一個值得重視與解決的國家問題。
從肥胖的成因來看,因為攝取的食物熱量比身體用掉的多,因而造成體內脂肪囤積。因此,肥胖防治的第一步,如同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口號中所揭示的「聰明吃、快樂動」,但是落實的方法是一門學問。肥胖防治必須由政府、媒體、企業與民眾站在同一陣線才能有所成效。就過去的經驗,速食業的龍頭麥當勞的油炸油以往採用牛油,經過媒體披露與政府及消費者施予壓力,才改採植物油,並促使其他速食業者跟進。因此政府有責任改善致胖的環境,透過基礎設施的改變並扶植民間企業,進而發展健康產業新商機,並營造健康的消費環境。而大眾傳播更應擔負監督與報導的責任,有揭露不法企業的道德勇氣,並提供民眾各種健康訊息,進而提醒民眾必須對自我的健康有所自覺,進而落實體重管理與飲食控制。
近年來,為了防治肥胖,立法規範成了各國重要的策略之一,內容包括課稅、營養標示及健康警語等。而台灣也在這一波立法潮流之中,近日即由台灣肥胖症衛教防治學會倡議政府課徵「高糖飲食捐」,也在國內形成一個討論話題。該學會的立意良善,應給予肯定。因為目前醫界認為糖份是導致肥胖的其中一項原因,並建議每日糖份攝取量不能超過總體熱量的10%。最後呼籲政府應參酌法國、英國、美國的立法經驗,並聽取廠商、消費者、醫療界和營養界的聲音,共同推動相關法案的通過,以維護國人的健康。
(本文部分內容曾刊登於2014/07/20中央網路報星期專論)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