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苦勞網(攝影:張智琦),勞團呼籲基本工資至少漲5%。)
今年的
基本工資調整,上周在爭議中終於敲定,其中全薪工作的最低工資由原本的每月24,000元調高到25,250元;時薪則由160元調高到168元;調幅約為5.21%,略低於今年GDP的成長率5.88%。今年
台灣的情況很特殊,製造業部門因為國際景氣快速復甦,帶動出口大幅成長,表現優異;但是,受到疫情影響,服務相關產業受到重創,不但產出減少,而且
失業率大增。在此K型復甦的情況下,今年如何調整基本工資的確有些為難。
傳統上的經濟學者認為,如果大幅調高工資,必然會導致廠商減少僱用人數,導致失業增加;另外一方面,因為廠商勞動成本增加,也可能推升物價,甚至出現通膨,因此政府在調整最低工資時必須十分謹慎,但是此一傳統觀點已被改變。
代表經濟學界最高榮譽的諾貝爾經濟學獎,今年由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經濟系的David Card和另外兩位教授(J. Angist and G. Imbens)共同獲得。這三位教授都是因為強調「自然實驗法」而得獎,其中Card教授關於最低工資的研究與傳統觀點大相逕庭,從而大幅改變許多經濟學家對於最低工資可能影響的觀點。依據美國經濟學會的調查,早前大約超過七成的經濟學者相信調高最低工資,必然會導致失業增加,但是現在大約只有四成多的學者持相同看法,這就顯示出Card教授研究成果的重大影響,也因此獲得諾貝爾獎的肯定。
Card教授在其1994年發表於「美國經濟評論」的重要文章中,主要是把美國兩個相鄰州的資料加以比較,其中紐澤西州於1992年把最低工資由時薪4.25美元調高到5.05美元,而賓州則沒有調整。兩個州採行不同的政策,就等於提供了一個很自然的政策效果比較。Card教授和另外一位作者A. Krueger收集這兩州的大量資料,來比較提高最低工資與否,對於勞動市場和總體經濟會產生何種不同影響。其研究結果發現,紐澤西州調高最低工資,並沒有顯著增加
失業率,也沒有減少該州新設企業的增加速度。同時,兩州的通膨也相去不遠,顯示提高最低工資也不會明顯影響物價。另外,也許有些人會認為企業會減少非薪資報酬來因應,比方說,減少免費午餐或減少在職訓練等,結果他們發現兩個州也沒有顯著不同。
Card教授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提高最低工資不一定會增加失業率,也不一定會推升通膨;因為勞動市場的狀況不同,勞動需求與供給也不同,而且還有技術
勞工與非技術勞工的差異等。由於其採用的模型非常嚴謹,又是利用兩個實驗組和對照組來比較,因此其研究成果非常具有說服力,不但許多經濟學者逐漸接受其觀點,現在已經有一些國家在調整最低工資時,採用Card教授的論點。
過去20年來,台灣勞動市場的最大問題,就是薪資停滯不前,每年平均薪資上漲約1%,而物價也大約上升1%,也就是說,過去20年來的實質薪資幾乎完全沒有改變。雖然近年來基本工資有逐年調整,但整體勞動市場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勞工月薪不到3萬元。工資偏低除了市場規模外,也和企業追求壓低成本有關,其中基本工資調整受到限制也是問題,而現在證實調整最低工資不一定會導致失業增加,也不一定會推升物價,因此未來在調整基本工資時,應可更有彈性。
另一方面,政府壓低公務人員薪水,導致民營企業有樣學樣,可能也是導致薪資長期停滯的因素之一。過去20年來,公務人員加薪只有四次,每次3%,共12%,平均每年不到1%,比物價上漲率還低,造成公務人員的實質薪資呈現負成長情況。上周政府在決定基本工資時,曾經提到會同時調高公務人員的薪資,我們建議政府能夠更有彈性的提高公務人員薪資,做為民營企業的榜樣,未來才有機會全面提升台灣的薪資水準。
(本文刊於2021年10月15日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