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苦勞網(攝影:張智琦),勞團呼籲基本工資至少漲5%。)
日前,蔡總統表示政府會排除萬難、每年調高
基本工資,引發各界關注。資方立刻表態,說疫情下營運已受衝擊,頂多只能調高1%到2%;勞方也不甘示弱,認為通膨嚴重,若不大幅調升(如10%),將被通膨抵銷,有調等於沒調。這齣「照顧
勞工」的年度大戲即將上演,當然不能輕放獲取政治利益的大好機會。
然而,適用「基本工資」的,除了外勞以外,基本上是拿時薪的「部分工時制」勞工,月薪制的薪資很少低到基本工資。所以調高基本工資,基本上是在「討好」那些在「便利店」等處工作的年輕人,和絕大多數勞工無關。若勞工的「生產力」或「平均薪資」年年顯著成長,則年年調高「基本工資」就沒有問題;但若「平均薪資」沒有提升,卻逐年顯著調漲「基本工資」,就會衝擊企業、減少雇用勞工而提高
失業率。
韓國的近年經驗,足以令人引以為戒。由於政黨競爭激烈,韓國在2012年後,每年都將最低工資調高6%以上;文在寅政府更在2018和2019年調高了16.4%和10.9%,讓2019年
失業率由2017年3.1%竄升到4.5%,即使2020後的3年趕緊收斂,只提高1.9%、1.5% 和2.1%,卻已來不及-依自營業組織報告,加上疫情衝擊,到2021年8月的一年半,韓國有45萬家企業倒閉、平均每天1千家,情況非常嚴重。
蔡政府6年來逐年提高基本工資,而
台灣失業率沒有顯著提高,這當然是好事,但不表示未來也會如此;特別是和基本工資關係密切的「商業服務業」,在疫情管制下非常蕭條,進一步大幅提高基本工資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務必謹慎從事。
將提高「最低工資」作為提高「勞工薪資」的重要手段,是錯誤的觀念,因它只影響生產力最低的邊際勞工,目前在台灣接近40萬人,占總受雇勞工800多萬人不超過5%,對平均薪資造成的影響即使有,也非常微小。台灣勞工的平均薪資要提高,也不能只靠半導體等高科技製造業,即使它們是一片榮景;因充其量它們只有2百萬勞工,其他廣大的480萬服務業勞工才是重心,但除金融、房地產、運輸、資訊等少數行業外,都處於長期
低薪,政府也無力輔導。
一般服務業低薪的癥結,在於市場太小,不像製造業可以藉出口讓全球成為腹地。
兩岸關係惡化,讓大陸服務市場無法納為台灣服務業的腹地,讓服務業雇員無法順利流動、獲取更高薪資,成為
兩岸關係惡化下的犧牲品,政府卻只能年年「炒作」基本工資來「迷幻」拿時薪的年輕人,這不是服務業低薪的解藥。
只有讓「兩岸
服貿協議」生效,或藉申請CP
TPP和
RCEP時,和對岸諮商「自由貿易協定」,讓台灣勞動力透過市場擴大、提高生產力來獲得高薪,才是照顧台灣廣大勞工的正解。提高基本工資,只是糊弄勞工的「迷幻藥」罷了。
(本文刊於2022年6月11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