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
台灣民眾每年就醫次數居高不下,甚至引來「逛醫院」的質疑,因此健保署提倡向下扎根、加強教育,預計2018年後將健保議題納入國中小課程。此外,健保署目前積極培訓國中小老師熟悉健保相關知識,內容包含國內人口老化趨勢、健保資源浪費、保險制度的起源,預計今年培訓4千名國中小老師。
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民眾平均每年看病次數為15次,花費接近1萬6千元。而2013年全國健保調查顯示,近八成民眾認為自己或家人不會浪費健保資源,但反過來問是否覺得別人浪費,近七成民眾認同。此調查顯示,民眾對於健保浪費的議題,普遍覺得都是他人的問題,而與自己無關。因此,推測健保署希望透過國中小課程的健保教材,能使中小學生認識健保成立的宗旨、保險互助的精神、以及分級轉診的必要性,更進一步讓學生瞭解健保資源浪費的原因,由此建立學生使用健保資源的正確知能,更期待未來能內化為自我道德意識或是態度與價值,進而正確使用健保資源。
筆者支持教育向下扎根,健保資源有限,醫界與民眾都有責任抑制醫療資源的過度使用,因此健保署啟動國中小課程納入健保議題的步調永遠不嫌晚。為配合2018年12年國教上路,未來健保議題將納入國中小學的「健康與體育」課程。但是,筆者憂心的是,目前「健康與體育」並未納入現行的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以及未來12年國教之國中教育會考中。基於台灣學生只為考試而唸書的習慣,對於不考試的「健康與體育」,國中小學生單憑老師授課,是否能吸收到健保知識以及認識醫療資源浪費的精髓,實在讓人擔心與存疑,更無法評斷節約健保資源的觀念是否能內化至學生心中,進而造成行為的改變。健保署將國中小課程納入健保議題的構想值得鼓勵,然而對於課程內容的設計與如何讓國中小學生能真正學習到健保的知識,則必須有更深入的規劃,否則就違背納入課程的美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