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Guerito https://www.flickr.com/photos/guerito/11052691/)
兩岸最近無獨有偶地關注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臺灣三讀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而中國大陸則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徵求意見稿)》,希望透過具體法令降低排污。兩岸若能為全球減碳盡一份心,不但可以創造新的產業契機,亦能提升兩岸生活品質,可謂一舉數得。
事實上,《中國製造2025》行動綱領中亦提及,希望中國大陸到2020年時,能夠降低工業污染以及排放,至2025年則達成重點行業污染排放下降達成世界先進水準的目標。推動減碳對於永續發展有其好處,也是解決霧霾長年困擾中國大陸許多城市的唯一方法。
事實上,透過減碳不但可以改善環境,減碳也是發展綠能產業的利基。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立志成為城市花園,在地小人稠的限制下,運用許多先進綠化技術,建造摩天樓複合綠化飯店、太陽能超級樹、浮在水面上的植物大廈可供新加坡新鮮蔬菜等,並在市中心建造濱海灣花園成為新加坡綠肺,清楚的綠化都市願景,使得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公里有2800棵樹。徹底綠化的結果,不但達到美化環境、減碳排污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促成新加坡綠能產業發展,並進一步提升新型態產業出口商機。
與新加坡相比,兩岸自然資源比新加坡豐碩許多,然而在戮力發展工業創造經濟的同時,兩岸都犧牲了環境品質,此時改善尚為時不晚。兩岸應當共同正視並掌握減碳商機,學習新加坡綠化經驗,兩岸福祉可以再次提升。
(本文刊登於2015年6月17日旺報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