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即將花開、驪歌聲響漸近,每年此刻數以萬計青年準備步出校門,開始面對未來工作挑戰。從國內人力銀行的最新調查發現,今年應屆畢業學生考慮前往海外求職占比高達9成,創下十年新高。姑且不論上述數據是否屬實,年輕族群受到高薪或發展舞台「磁吸效應」暈染,提高離鄉背井「海外尋夢」、接受磨鍊意願,其背後所存在的現實與隱憂,不容小覷。
其實從早年台幹配合台商海外投資布局,至近期年輕族群希望前往海外尋夢,迄今國人海外就業絡繹不絕於途。主計總處資料統計顯示,國人海外就業人數從2005年的34.0萬人,大幅增加至2019年之73.9萬人高峰。2020年
新冠疫情爆發,其人數則是從前一年高峰大幅減少至該年的50.1萬人,2021年更是降至31.9萬人,創下統計以來最低;其中包括13.6萬人因疫情超過兩年無法返國,而被「遷出戶籍」排除於就業統計範圍。
儘管主計總處依據國人出入境紀錄,再行比對勞健保資料,藉此推估長期滯留海外國人可能就業人數;然而許多學者專家認為,主計總處所取得的數據有所低估,實際人數應該超過百萬。至於2020年之後國人海外就業人數因疫情而大幅減少,並非反映海外就業機會流失,而是屬於短暫衰退,隨著疫情緩和,各國放寬邊境管制之後,恐將再掀海外尋夢熱潮。
不過,我們更加關心的是,面對未來國內年輕族群極有可能再掀海外尋夢熱潮之下,不論官方部門或是民間單位,迄今缺乏國人海外就業所從事的產業、位階、薪資及期間等進行較完整的統計或分析,使得我們觀察其對
台灣經濟或社會造成哪些的影響,極易因解讀相異而呈現「正負」兩種截然不同結果,甚至難以判斷何者較為接近實際狀況。
從正面的解讀認為,在經濟自由化潮流、產業全球化布局下,隨著台商經營規模不斷擴張,更加需要各類專業人才前往協助拓展,讓國人尤其許多年輕族群意願離開「舒適」生活,接受外派前往海外拚搏磨練,進而藉此達到追求人生美好夢想,其背後意義除了對勞動市場的穩定有所貢獻之外,無疑是反映台灣「經濟力量」的延伸。
相對從負面的解讀則是認為,過去20餘年以來國內
高等教育盲目擴張,加上部分課程規劃未能配合「產業結構」轉型與時俱進進行調整,造成許多年輕族群「學非所用」,使得其在薪資水準普遍偏低不易棲身下,被迫離鄉背井外漂海外尋夢,甚至逐漸形成所謂「台勞」,此對年輕族群的人生過程,儼然是呈現另一型態的「悲哀」。
在此同時,撇開國人海外就業人數大增,是「被迫」出走、謀求「糊口」棲身,抑或是歡喜挑戰、勇於懷抱世界不談,若從國家長期發展來說,並非值得高興。亦即國家投資所培養的中、高階專業人才奉獻他國,甚至可能協助創造明日競爭對手,此一現象對台灣經濟的未來而言,難稱好事。此外,再以70萬人前往海外就業而言,代表70萬人不再國內消費,若攜家帶眷一至二人前往,則國內消費動能概估至少減少150~200萬人。由於國內消費占GDP之比重高達6成,消費人口減少接近1成,無疑對台灣經濟帶來或多或少之影響。
無庸置疑,海外就業人數大增背後反映的現實是,國內就業機會有限、前景展望不佳,被迫前往海外尋夢尋找機會;加上租稅制度扭曲、所得分配失衡,造成薪資持續徘徊低檔。因此,絕大多數國家不致將前往海外就業大增認為是「正面」指標,甚至為代表國內經濟惡化之徵兆。例如:2012年「歐豬五國」陷入債務危機,造成許多年輕族群被迫出國尋職;2015年南韓經濟惡化,引發前往海外就業人數大增7成,或許可以發現其端倪。
很顯然地,或許是在上述兩項因素彼此相互影響之下,導致國內實質薪資淪為20年之前困境,使得許多年輕族群不願薪資水準低於海外市場,若有機會,寧可選擇可能獲致較高薪資國家就業尋夢。雖目前台灣前往海外就業「結構」較輸出低階體力
勞工的國家為佳,但卻又無法忽略所存在之隱憂。此意味著,如果朝野政黨持續內耗、對立,導致投資難振、經濟低增,讓許多優秀聰明的人才不斷外移,即使尚未淪為「台勞輸出」程度,其實「正在上路」之途。
(本文刊於2023年4月7日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