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化是
台灣必走的道路,自由貿易無疑是提升台灣經濟發展的一道良方,不管他的名稱叫甚麼,我們都不應該有雙重標準,也不應當因黨設事,這段時間來,自經區似乎成為朝野拼經濟的角力場,
國民黨縣市長提出要建設「自經區」來振興台灣經濟,但遭到政院及
民進黨的反對,只因為是國民黨所提出,這種為反對而反對是無法說服人。
事實上自經區的設立主要是因應台灣在面對全球化、區域經濟整合情況下所必然採取自由化及國際化的經濟路線,因為自經區不只替台灣未來發展尋找出出路,同時也是去意識形態和政治化的必然手段,更是因應
兩岸經貿發展的一條出路。
回顧過去在2008至2016年國民黨執政期間,曾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來解決問題,希望在自由經濟示範區內,開放中國大陸工農產品的進口,使得台灣企業能善用中國大陸價廉物美的產品,成為自身經濟發展的助力,並真正建設台灣成為「自由貿易島」,可惜當時受到當時在野的民進黨反對而無法付諸實施。今日,當民進黨解決經濟無方且無效時,照理說不應當反對,因為如果效果好,功勞將記在民進黨身上,但民進黨依舊反對,只因為自經區是國民黨縣市長所提出的良方,顯見台灣還沒有走出為反對而反對的朝野意氣之爭中,並沒有把台灣的出路當成首要考量的核心。
當初
馬英九總統提出黃金十年的政策時,自經區就是一個很大的亮點。因為當台灣製造業和服務業在全球化趨勢下,面臨挑戰及衝擊是必然的,自經區的目標乃係吸引投資、接軌國際、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而自由經濟示範區也是分兩階段實施,第一階段推動計畫已於2013年8月啟動,第二階段則需待主管法規《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通過後再行實施。但礙於自經區的建置會對台灣農業、醫療、教育、
勞工與土地正義議題造成衝擊,因此迄今仍未通過,這其實十分可惜,因為衝擊不是不能解決,是不為而非不能。財經會計專家朱立倫曾提到自經區代表的是臺灣在稅賦、資金、人才、法規、產業五個面向上的鬆綁:因為經自經區的進出口都免稅,廠家的生產的成本可以降低,所以自經區可以提高貨物的
競爭力;因為全世界的資金可以自由進出自經區,所以自經區能吸引投資、帶動成長;因為自經區開放國外白領人才的進入,所以自經區能創造更多本地的就業機會;因為自經區在法規上的鬆綁,臺灣也能夠在區內推動許多不能在現行法律下推行的行業別。這些看法顯然都失去理性討論的公共空間,台灣也不斷地再虛耗下去。客觀來看,臺灣未來的產業發展方向,必須選擇具發展潛力並具示範功能, 並能夠充分利用臺灣在人力、技術、ICT、區位與
兩岸的前瞻性優勢產業,以掌握未來經濟脈動,以取得發展的機會。自由化及國際化是台灣無從選擇的必然道路,政府只有大幅鬆綁對物流、人流、金流、資訊流及知識流的各項限制, 吸引包括各方資金和人才回流,方能打造便利的經商環境;落實市場開放,自經區由WTO邁向
FTA及
TPP;由
ECFA邁向WTO,這些都是台灣發展的路徑。
其實說穿了自經區最大的爭議,蔡政府還是認為在大陸,因為民進黨認為陸資登台,可能會使臺灣經濟上依賴中國大陸更深,妨礙台灣經濟及主權獨立性國民黨要推動的自經區只會將把台灣經濟命脈與中國大陸綁在一起,加速中國大陸經濟統戰,傷害台灣經濟發展。但筆者要問,民進黨有更好的經濟出路嗎?民進黨心中腦中都是惦記中國大陸,自然處處是障礙是圍牆,國民黨從來不認為台灣走自由化及國際化只有大陸一途,只是大陸確實是不可迴避的重要因素,與其鴕鳥心態到不如正面心態因應,台灣不能整天疑神疑鬼,最後弄到自己裡外不是人。
自經區或許讓台灣受到中美貿易戰的間接波及,連帶影響臺灣被
美國抵制;但不容否認自經區是臺灣日後加入CTPPT(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等組織必經的途經,民進黨得了恐中症,連帶影響對於自經區的態度。以台灣現今北中南三個科學園區、六港一空的自貿港區、全國各地十個加工出口區,對中國大陸的原物產品99.9%已經可以進口,只有涉及國防機密及科技掌控的產品才沒辦法進口。因此自經區並不會打擊臺灣品質在世界上的認同度,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也如此。
總之,我們不能遺忘陳菊在2012年曾表示自由經濟示範區是高雄市發展的重要契機,並曾成立推動小組。而
賴清德也曾提出將安平港納入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想法。陳菊和賴清德當時都是為了台灣好,那麼昨是今非,難道大陸因素不存在了嗎?回到問題的本身,根據「自由貿易經濟特區特別條例」草案的內容主要開放的部分,一個是相關法規的鬆綁,另一個是制度的創新,這些包括關稅及租稅的減免和一些原本不能開放的項目及一些關於服務產業的開放。如果台灣仍執意與國際化與自由化背道而馳,與自由開放相悖,那麼台灣經濟未來的發展真的很不樂觀。
(本文已刊登於108.5.22風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