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地球超載日定於8月1日,這意味著全球從今年的1月1日起至8月1日止,地球上的人類已經將地球生態系統內可供的再生資源消耗殆盡了,簡言之,短短7個月內,人類寅吃卯糧的將整年度的資源吃乾抹淨了。根據「全球生態足跡網絡」 (Global Footprint Network,GFN) 的統計顯示,今年的地球超載日比之去年又提前了一天 (2023年為8月2日) 。綜觀這半世紀以來的地球生態,我們可以發現超載現象持續惡化,同時也導致生物多樣性繼續下降,隨之而來的是溫室效應的日漸擴大,極端氣候已成為日常,異常的熱浪、森林火災、乾旱和洪澇等等天災更加速了人類對於食物及能源的競爭。
地球超載日的計算方式是將地球的生態資源量,除以人類的生態足跡 (即人類當年的需求) , 然後乘以一年365天,爰此,每年地球資源超載的日期都不一樣,自1961年起,科學家們以聯合國的統計數據為基礎,長期計算地球超載的情況,因而也得出不同國家的生態超載日,例如今年厄瓜多爾與印尼,他們的生態超載日為11月24日,美國為3月14日,阿聯酋為3月4日,加拿大為3月15日,比利時為3月23日,丹麥為3月16日,瓜地馬拉為10月18日,牙買加為11月12日,韓國為4月4日,根據這些計算,基本上我們也能得出已開發國家的生態超載明顯比開發中國家嚴重。至於臺灣?目前我們並未精準計算臺灣的超載狀況,但一般來說臺灣的生態超載日約莫與韓國雷同,簡言之,臺灣的狀況一樣不容小覷,況且,臺灣的能源短缺可能遠較韓國嚴重,關於此點容後再敘。
地球超載現象之所以急需被關注,也是因為它與「氣候通膨」直接相關,何謂氣候通膨?2022年歐洲中央銀行明確指出,當極端氣候與氣候變遷情況不斷出現時,全球的經濟也會遭受巨大影響,最直接且明顯的現象就是物價高漲,也有歷史學者指出氣候的變化導致許多王朝的覆滅,例如唐朝與明朝皆因無法有效控制饑荒而導致農民起義,饑荒之所以產生是由於氣候因素,然而,當時的氣候因素由於自然因素,這是科學上的問題,但是,近百年來的氣候因素則多半因為人為產生,尤以人類無法控制碳排放為甚。以臺灣為例,臺灣在2023年便發生5件農損超過1億新臺幣的事件,這不僅讓臺灣農民蒙受重大損失,更讓廣大消費者付出更大的購買代價,再根據去年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由於颱風及豪雨的影響,臺灣的物價指數(CPI) 增率漲幅持續擴大,其中又以食物類的漲幅最為明顯,番茄的售價漲幅超過60%,高麗菜則為47%,即使不論這些生硬的統計數字,光從日常生活中也能得知通貨膨漲已經如影隨形,例如過去的燒臘飯盒多半低於90元,現在則高於此價,儘管調薪百分之4,通膨幅度早已超過百分之4,再根據國際上的研究指出,極端氣候與氣候變遷所帶來的高溫,未來將使全球食物價格每年增加0.9%至3.3%,其中也包含高溫所導致食物短缺,例如海鮮類的生態資源一方面面臨人類的過度撈捕以至於殆盡,同時也遭受全球暖化的影響面臨物種的滅絕。
此外,根據國家災防中心所整理29個監測站資料顯示,臺灣的極端強降雨所發生機率也越來越頻繁。氣候災害造成產量減少,產量減少進而造成價格上漲,價格上漲則讓通膨加劇。我們若以2022年為例,當年的芒果總產量較前一年減少27.1%,主因為當年1到3月間的開花結果期遭逢大雨及病蟲害的雙重影響,導致產量大減,因此當年的價格上漲了29.25%。一樣的狀況發生在今年的荔枝上,結果率大為降低的荔枝不僅無法正常供應市場所需,價格更是扶搖直上,簡言之,消費者付出大筆的鈔票卻無法有過去的享受—— 自然災害頻繁下的荔枝不僅數量大減,品質也大幅下降。
然而,食物售價的波動所造成的社會動盪與電價相比可能還算是小巫,臺灣自從蔡英文上台之後所強推的光電及風電不僅收效甚微,投資超過兩兆,所產生的電量僅及目前總發電量的百分之一,為了徹底的洗白錢,民進黨動用地方政黨勢力與財團互相結合加上民進黨當權的護航,君不見嘉義義竹及臺南七股一帶早已成為綠金新貴的光電板樂園,屏東也不遑多讓,請各位前往墾丁路過枋山段往左邊瞧瞧那片世界奇蹟吧!原來的綠色山坡已成為反光刺眼的光電坡了,民進黨無所不用其極的結果也誕生了雲豹傳奇,原先具有調節溫度及減碳功能的鹽灘濕地、魚塭等等一夕成為生態的墳場,讓臺灣面臨萬劫不復的慘境,原來的田地被圈成了光電案場,其直接的惡果是臺灣的糧食自給率已低於百分之40!臺南的虱目魚粥,其節節高升的售價難道不令人膽顫心驚嗎?
由於錯誤的能源政策早已讓生態遭到了破壞,臺灣的碳排放問題已成為一個各界關注的問題,例如台塑麥寮廠的碳排放竟高居世界第35名,也由於堅持廢核,民進黨於是不斷加碼石化燃料的排放比例,此舉不僅不可能解決電力短缺的問題,還讓全臺民眾飽受空氣污染所帶來的危害,同時由於發電成本逐年攀升,家戶的用電成本也跟著攀升,其所導致的結果就是高昂的電價與不穩定的供電品質,在極端氣候的威脅下,未來的臺灣夏天甚至會從本來的3個月 (7月至9月) 延長至7個月,屆時全臺的家家戶戶將面臨電價與用電需求的雙雙上漲,歷史上的悲劇幾乎可確定會在當世重演。
韓國前總統文在寅在當選前曾大聲疾呼韓國需要廢核,在經歷過一次全國大停電之後,文在寅理性的放棄了廢核,轉而投資核電的相關研發,不僅讓韓國免受缺電之苦,甚至輸出韓國的核電技術至埃及,尹錫悅蕭規曹隨地讓韓國核電繼續發揚光大,近期甚至打敗了老牌的核電大國法國而拿下了捷克的核電廠大單,這紙價值新臺幣五千六百億的核電開發案同時還讓韓國保有日後兩座新核電廠的優先議價權,反觀臺灣,則不斷在松鼠、重啟、轉型成功、健全電網等等文字遊戲中沈淪,環境部近期更是提出「綠色金融」、「淨零科技」、「綠色數位雙軸轉型」、「綠色醫療」、「能源轉型」、「增加碳匯」等等名詞,問題是臺電已經明確拒絕AI中心設於北部的申請。話術如何華麗都不可能解決臺灣的能源短缺困境,可悲的是我們的環境部長除了希望臺灣人民過上「儉樸的生活」、「能夠搭大眾運輸就搭大眾運輸,另外吃東西以在地型為主,就能少掉國際級的運輸。」、「多吃本地食物比較便宜,如果能吃蔬食更好,消耗資源就會少很多。」云云,然而這些固然正確卻又解決不了眼前臺灣超限又超載的問題。
總而言之,當前的執政黨忙著發明新名詞根本無法解決能源短缺的問題,不僅如此,其錯誤的能源政策又讓臺灣的環境陷入持續惡化的狀態,面對極端氣候的威脅,堅持廢核的民進黨除了自食惡果外也讓整個臺灣與之陪葬,可悲的是還有很多盲目追隨者,不在意臺灣的超載與超限,他們心中在意的只是民進黨是否能夠繼續執政罷了!
*作者為國政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宜民 / 共同作者顧問于踄倚
(本文曾刊登於113.08.14風傳媒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