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總書記習近平6月13日在北京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時,對兩岸關係提出四點意見,盼雙方「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取」,穩步推動兩岸關係全面發展。吳伯雄則首度提出「一個中國架構」,回應大陸「一個中國框架」的訴求,而習近平更表示該表述對今後兩岸關係繼續發展很有助益。此發展顯示吳習會對深化兩岸雙方政治互信,其對未來兩岸經貿的影響,尤其值得重視。
正如2008年4月29日,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會晤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表示:「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盡早實現兩岸協商」,並提出「建立互信,求同存異,擱置爭議,共創雙贏」的原則之後,兩岸在2008年6月迄2012年8月共召開8次江陳會談,不但實現兩岸三通、擴大各界交流,更簽署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一樣,吳習會確立的「一個中國架構」,不但將為未來十年的兩岸對話建立共識基礎,也將為兩岸深化經濟、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合作,提供更多政策支持,進而為「兩岸經濟共同發展﹑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相銜接的適當方式和可行途徑」,提供務實探討的基礎。
特別是由於馬總統曾在吳習會之前,於總統府以公開方式接見了吳伯雄一行,具體授權,之前並在辜汪會談20週年紀念會上強調不推動「兩個中國」、「一邊一國」和「台灣獨立」,以及由曾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現任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蘇起先生參加「吳習會」,尤其具有正式宣示兩岸會談將正式進入「由經轉政」時代的意義。
當然,兩岸關係要「由經轉政」,必須先完成「加快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續協議商談進程﹐提高經濟合作制度化水準」的談判。其中除了於「兩岸兩會第九次高層會談」中簽署ECFA後續協商中的服務貿易協議之外,在今年底完成貨品貿易協議與爭端解決協議兩項後續協商,都是建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經濟基礎的必要進程。其中,「本著兩岸一家人的立場,充分體諒、照顧台灣民眾的關切,儘可能地照顧台灣中小企業、傳統產業、基層民眾,特別是台灣中南部民眾的實際利益」之「讓利」原則,是必將成為未來縮短貨品貿易協定談判時間的重要憑藉。
此外,為解決兩岸雙重課稅問題,兩岸兩會第四次高層會談曾經討論「租稅協議」,但並未正式簽署,而為因應快速發展的雙向投資,預期將參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與聯合國範本,簽署兩岸租稅協議。
同時,習近平在吳習會中,針對我方期待兩岸應早日簽署「貨幣互換協議」(SWAP),明確回應「爭取在年內,早日展開換匯協議磋商」,攸關台灣金融業所期待的人民幣保險、投資商品、避險產品與人民幣債券業務等金融商機,預期在雙方完成SWAP的協商,針對人民幣回流進行共同審批管理後,預期將為台灣發展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創造有利條件。
當然,建立足以深化兩岸科技、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制度化合作機制和協議,更是未來的重點項目。特別是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日前指出,兩岸科技產業合作尚未適應兩岸經濟結構調整和業界產品升級的迫切需要,建議盡快簽署兩岸科技交流合作協定,顯示建立合作機制,促進共同研究創新與科技共用、促進兩岸技術交易市場的連結;加強產學合作,建立產業化合作平台,以及增進技術標準合作,推動科技產業戰略合作等,將成為加強兩岸經濟領域高層次對話和協調的重要方向。
最後,由於大陸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一向強調「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透過兩岸協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如今「一個中國架構」共識,似乎有助於雙方台灣參與東亞「區域內全面經濟合作協定」(RCEP)等談判上的互信基礎,但是未來台灣的參與的模式,以及相應的兩岸政治關係安排,將是互動的關鍵與最大的挑戰。
(本文刊載於2013年6月26日中央網路報)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