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107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投票。)
本次九合一大選的結果有兩點與經濟有關的結果,一是就高雄民眾對於陳其邁所提出來的「AI產業計劃」並不受到高雄選民的青睞,反而
韓國瑜提出的庶民口號「人進得來、貨出的去,高雄發大財」受到選民青睞,從經濟政策的層面來看,選民對於政府美好的產業遠景並不買單,他們青睞在不改變他們目前工作型態下,政府以最快的方式協助改善他們的生活。
其二就是此次這次10個公投案的結果,冗長的公投案投票程序並未使公投沒有結果,反而10案中有7案通過,除了高雄的「東奧正名」公投得票率超過全國得票率5%,高雄公投結果未與全國結果很大差別。此公投結果也充分顯示民眾的選擇,佐證高雄市長選舉與公投案投票結果都出自於選民的自我意志。
此兩結果為什麼跟經濟政策有關呢?一般民眾對於經濟發展的期待已經成為不在追求GDP的數字,從GDP數字來看今年比去年更好,第一季的3.15%、第二季的3.29%及第三季的2.27%來看並無退步,股市也上了萬點,但民眾對於經濟的榮景卻無感,原因之一就是
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並未能有效地分配到每位人民。其二在攤商、或是部分農民收入長期以來並未列入台灣產出的GDP,因而GDP數字並未看到此部分產出的變化。
台灣經濟成長的果實未平均分配,過去的討論一般在著重於經濟成長果實無法讓
勞工階級、卻大部分分配給予了家族企業股東,以及經營階層。但近期一些研究指出,勞工實質薪資佔總體GDP的比例在2002年後並無太大變化,勞動報酬的比例並未下降,而是台灣的貿易條件惡化使出口價格下跌、進口物價上漲。另外與南韓相比,台灣的服務業的實質薪資在2002年後就發生停滯的現象,就勞工未分享經濟成長果實來看,服務業比製造業更劇烈。
以夜市的流動攤商跟部分自種自售的農民,因無稅籍資料其生產長期以來未列入台灣產出GDP,或是小型固定式攤商採用行業別的繳稅比例也無法呈現真實的狀況,故國家總體GDP的增加或減少並無法跟這部分的經濟產出發生連結。今年以來,石油價格持續上漲、蔬果價格因為氣候因素與農產品市場機制而時有不穩定的情況,這部份經濟產出對民生物資上漲的感受度最強,故若政府只看統計數字而不計生活必需品的物價,則在施政上無法達到讓人民有感。
政府的經濟與財政政策多以增加政府支出或減稅等方式去刺激GDP成長,但忽略小處著眼大處可能會與一般民眾感受度有歧異,導致人民對政府的經濟成長數字無感。台灣有許多流動攤商、或固定攤商等長期未導入報稅程序,國稅局近期對一些「名店」型攤商導入報稅流程,但一般攤商卻因為長期不理解報稅程序或因工作繁忙而無心處理報稅程序,或既使申報也未必符合實際生產狀況,為報稅之便以多報少、或以少報多的情況也常發生。
此次選舉結果也顯示人民對台灣執政當局,與法國的黃背心運動起因有相同性,該運動因中產階級抗議燃油稅上漲而起,卻因馬克宏政府反對恢復徵收富人稅,而導致新一波的反對
貧富差距的年輕人抗爭。傳統經濟觀點,馬克宏政府利用提高石油燃料稅補貼低收入戶購買清潔能源,是政府藉由課稅轉移支付來達到施政目標的一種方式。反對恢復富人稅也是希望英國脫歐後,能有充足的資金進到法國刺激內需且增加投資創造經濟增長。但政策擺在一起就變成,馬克宏漲燃油稅為富人減稅,一般民眾無法享受富人稅福利,卻因提高燃油稅讓他們直接受害。
蔡英文政府施政也面臨相同問題,
年金改革引起退休軍公教的反彈乃至內需消費市場的緊縮,或是農委會無法在農產品產銷失衡的一開始就有效的解決問題,反而讓吳音寧居北農總經理之大位而未盡調節農產品價格之職,導致農民對
民進黨史無前例大反撲。因為網路傳播的蓬勃發展,人民對於執政者的監督以及直接民選的投票鐘擺效用已經愈來越快,未來執政者輸贏只在誰能更快掌握民心。
(本文曾刊登於107.12.30 Yahoo論壇
https://bit.ly/2QgLz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