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高失業率常態化,成為國內急迫解決的問題,個人以為,現在重點不是談政策方向,而是「行動」。事實上,勞委會已有不錯的模式正在進行,例如中區職訓中心推出的「產學訓攜手合作計畫」,過去跟上銀科技等企業合作,讓學生在學期間利用時間到職訓中心受訓,由職訓中心給予基礎訓練後,再到企業實習,實習結束後就留在企業內工作。
產學訓攜手合作計畫,完全考量了企業和學生雙方需求,計畫較為精緻,也就比較昂貴。人才培訓需要資本投入,但現在企業幾乎不自己培訓,一般大學學習內容與產業則相去甚遠,但縱使是技職學校,因過去政府投入資源少,設備很少更新,也很難培訓出符合企業現階段需求的人才,而公立職訓中心設備相對較新,便成為提供訓練的主體。雖然各地公立職訓中心積極推廣,但受限於承載量,目前這種訓練是供不應求,因此,職訓中心每開這種班都是滿額。
隨著國內產業轉型升級,辦理職業訓練也越來越資本密集與知識密集。過去的職訓課程多屬於為勞力密集產業而設計的短期訓練,訓練時間大多在6個月以內。如今若要為知識密集或技術密集產業訓練人才,則時間必須拉長1年到2年,這些都需要成本。此外,為使結訓學員能順利銜接到企業工作,縮短訓用落差,職訓機構所使用的訓練機具也要儘可能與企業同步,而且必須研發訓練課程與培訓師資,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經費。目前國內一般民間職訓機構多只做軟性訓練,不需要資本設備投入,也較無常設師資,更無法進行研發。
解決青年的高失業率,政府要提高青年的就業力,如果學校教育無法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靠職訓來解決,而由企業、學校與職訓中心共同合作的產學訓計畫絕對是可以期待的方法,現在的問題在於,如何把已經看到的成功案例複製。
台灣企業主都覺得人才很重要,人才培訓很重要,但要企業做又不願意,現在既然企業慢慢有意願了,勞委會職訓中心應該努力推廣,做出一些模組,可套用於不同的企業上。更重要的是,要去思考職訓中心的承載量如何提高,因為民間職訓機構沒辦法承接,而這就要看政府單位要不要投入更多的經費,畢竟辦理職業訓練不像辦理青年就業博覽會那麼討好。
我認為,當前首要之務應強化職訓輸送網絡,讓一些常設的實體機構,例如技職學校轉型,可以擴充更新設備,在教學之外也負起職訓責任,轉型為地方職訓中心,成為在地公立職訓機構夥伴,利用既有師資轉型成當地產業需要的職訓師資。
業界的參與也相當重要,業界已經掌握技術、知識和設備,因此政府應該鼓勵企業認養在地技職學校,或是由產業公協會認養,不要再多辦企業大學,而是去認養,把產業合作的精神往下推,讓學生受訓時可進入企業內部,同時又可分享師資,學校老師也可在企業內部見習,使產學做更進一步的連結。
政府若願意釋出誘因讓企業參與,而教育部對學校相關規定也可以鬆綁,使企業與學校在這方面合作的障礙減少,產學訓合作這一把火就可以燒起來了,加上國內產業發展群聚效應明顯,大家一起認養,效果將相當顯著,不但可以在早期就讓學生對職場有所認識,及早養成職場實際需要的職能,企業也可以藉此改變現在年輕學子對企業產業的錯誤認知和印象,透過這個方式與學生建立關係,贏得學生認同,畢業後也願意到企業工作。
(本文刊載於2013-03-01經濟日報名家觀點)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