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底,經建會公佈去年十二月的經濟景氣指標,結果景氣燈號出現代表經濟衰退的藍燈,這是自二○○三年SARS以來,台灣經濟景氣第一次亮起藍燈,所以引起國人普遍關切。在記者的追問下,許多官員們自然就會忙著滅火。有的官員說:「這是由於去年同期的基期太高,所以導致現在的成長率看起來較差」;有的官員則說:「由於國內經濟結構變化很大,所以景氣指標與現實經濟情況有所不同,因此景氣燈號應加以修正」;甚至還有官員說:「國外許多國家已取消景氣燈號,所以應考慮不再公佈景氣燈號,只要公佈景氣指標分數」。不管這些官員怎麼說,就是沒有人要承認台灣經濟現況可能真的是不景氣。慶幸的是,在日前召開的行政院財經小組會議中,已決議景氣燈號與指標只會修正不會取消,我們對於此一決定表示歡迎。
其實,台灣的景氣燈號自民國五十七年開始公佈以來,已有近四十年的歷史,由於燈號本身只要五種(紅燈、黃紅燈、綠燈、黃藍燈、與藍燈),簡單明瞭,而且與交通號誌相類似,所以被民間廣泛接受為代表台灣經濟景氣與否的重要指標。再加上是由政府部門所公佈,所以也比其他民間部門所公佈的類似指標更具公信力。對於這樣一個重要、簡單明瞭、並且被社會大眾所普遍接受的經濟指標,自然不宜輕言廢除。雖然,國外許多國家現在都直接以經濟景氣指數來表現經濟景氣情況,而不再發佈景氣燈號,可是我們認為景氣燈號簡單明瞭,可以讓大多數國人一目瞭然台灣現階段景氣概況,所以具備一定程度的存在價值。另一方面,經建會仍然公佈更詳細景氣指數,足以與國外接軌,並供有興趣人士或學者參考。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在過去這些年台灣經濟結構的確出現了非常大的轉變,而且經建會所使用各種細項指標,也已無法精確顯示出台灣經濟實況。因此,我們認為經建會也許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盡快的去修正現有的細項指標,使得景氣燈號能更切實際的反映出台灣景氣現況。以下是我們對於如何修正景氣燈號指標的建議,提供政府相關部門參考:
第一, 在民國五十七年景氣燈號剛開始發佈時,台灣服務業產值佔GDP的比重只有百分之四十六點五,民國九十四年時此一比例已增加到七十三點六。由於當時台灣經濟主要動力都是來自工業與製造業,所以景氣燈號中的細項指標大都是由工業相關指標所組成。然而,在現在台灣GDP產值中服務業的貢獻已接近四分之三,代表服務業景氣的相關指標數目當然應該增加,如此才能正確的反應出台灣景氣變化實況。第二,早期的服務業產值中是以配合製造業發展的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包括交通、批發與倉儲等,這些服務業的興盛與否,與製造業有密切關係,因此我們可以用製造業的景氣與否來代表整個台灣的景氣。但現在台灣經濟結構中,有很大比例屬於消費性服務業,包括零售、旅遊與消費性金融等。因此在修正後的景氣燈號與指標中,自然應該加入與這些產業有關的指標,如此才能正確的掌握台灣經濟的實際變化。第三,近年來服務業產值大幅增加以外,服務業就業人口比例也增加到全國就業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點三,所以服務業就業情況也應於入景氣指標之中,其中就業指標應包括失業率與新增加的工作數目。
再者,外銷接單金額一直都是一個很重要的領先指標,但是由於目前國內企業轉單到國外生產的比重很高,因此外銷接單應以扣除轉單後的接單淨額,來當成細項指標會更為合適。第五,二○○二年台灣第一次出現負的經濟成長率,經濟景氣跌落谷底,當時的景氣燈號分數為燈號設計最低的九分,因此無法顯示出更惡劣的情況。我們建議利用這次景氣燈號調整機會,同時解決上述可能出現的情況。
無論如何,我們很高興看到景氣燈號仍然繼續存在,因為畢竟這是一個重要且為大多數人接受的指標。不過,由於景氣燈號指標久未調整,已無法正確反應台灣景氣實況,因此我們建議政府應立即對於細項指標進行大幅度的調整。同時,由於服務業已經是最重要的產業,因此景氣燈號中應大幅增加服務業的相關細項指標,如此景氣燈號才能正確而迅速的反應出台灣經濟景氣實際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