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機器人科技列為產業升級重點技術,圖為上海科技館展出機器人。)
中美兩國貿易從3月起角力迄今,雖雙方於5月19日第2回合談判中達成6項共識,但白宮卻在5月29日突然發出聲明,針對大陸500億美元輸美產品加徵25%關稅,以及加強管制大陸個人和機構單位併購
美國重要產業敏感科技,直接劍指「中國製造2025」計畫。此一訊息,讓暫緩未熄的中美兩國貿易峰火再度復燃。
美國圍堵中國製造
上述顯示
川普總統認為,大陸積極透過各種管道取得美國重要產業敏感科技推動「中國製造2025」計畫,未來其重要產業一旦成功崛起成為全球霸權之後,除衝擊美國「重返製造」計畫外,若將其更進一步移轉至厚植國防相關產業科技,則勢必嚴重威脅美國軍事力量全球優勢。亦即在陷入不安與焦躁氛圍,以及考量「國家」與「資訊」安全前提下,針對重要產業敏感科技採取保護手段,藉以圍堵大陸「中國製造2025」計畫。
姑且不論美國是否透過管制進行圍堵大陸「中國製造2025」計畫,檢視歐美、日本等科技先進國家在推動重要產業發展上可以發現,其實均有訂定特別專法加以保護,避免其敏感科技外流。事實而言,政府早在2005年曾經參考先進國家經驗提出敏感科技保護立法草案,卻又因國內產業各界不同意見,而使得立法被迫延宕。
目前國內產業各界普遍認為,政府推動敏感科技保護立法仍存在著許多疑慮尚待釐清,包括:定義不明,極易誤觸法網被課刑責;事先審查,不利外商來台投資從事研發;管制輸出,影響企業專利全球布局取得市場先機等。亦即一旦敏感科技保護立法,不但將會造成科技業者陷入兩難困境,而且也將使得科技環境遭受嚴重衝擊,如此恐讓
台灣產業創新停滯不前。
然而,無法忽略的是,台灣產業根基相對先進國家薄弱,必須來自先進國家協助始能取得敏感科技,若保護愈是嚴密,則獲致信任進行交流合作機會愈高。此外,則是隨著時空環境急劇變化,尤其大陸產業結構加速升級轉型,
兩岸產業已經從過去的互補關係升級為目前之競合型態,使得敏感科技保護完善與否,成為先進國家廠商與台灣廠商交流合作的前提。
誠如科技部部長陳良基在國會答詢時指出,避免敏感科技、高端人才任意外流,正在考慮將之前經過立法院三屆會期迄今尚待通過的「敏感科技保護」法案,配合現實環境需求重新增修以專法提出立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換句話說,如果政府對於這些敏感科技沒有加以管制,任意移轉競爭對手國家或大陸,未來其恐將對台灣產業之競爭優勢造成更嚴重之傷害。
立法須解業者疑慮
不過,在立法過程中為讓業者排除疑慮,必須先就敏感科技定義有所釐清,說明其是對國家安全及公共利益具有重大影響的「高度敏感」性與「特殊」性之科學資訊;再者,則是在《
兩岸關係條例》相關許可辦法中針對其中不足之處加以增修補強。畢竟,產業創新發展是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命脈,若能掌握全球獨一無二科技,則將主導全球市場,亦即避免敏感科技外流,借鏡先進國家經驗早日完成立法進行保護刻不容緩。
(本文刊載於2018年6月15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