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載,今年墾丁、台東熱氣球嘉年華遊客減半,國旅崩盤,
台灣觀光產業淪為慘業。而
賴清德選前拋出「觀光立國 世界台灣」政見,喊話2030年之前讓觀光產業成為兆元產業,然根據統計,2024年至5月止,出境熱、入境冷觀光逆差達4436億元達歷史新高,因此賴政府觀光政策是否可能成為首個跳票的政見,引起各界的重視。
面對2019年以來疫情爆發
民進黨政府累計489億元(紓困防治290億元+振興方案199億元)的觀光業大撒幣補助,不僅外國人不來台灣旅遊,連台灣人自己都不想在台灣旅遊,為什麼?
依據各界意見統整台灣觀光現況問題如下:
第一,「
兩岸觀光開放遙遙無期」,「原先喊今年會有百萬陸客來台」也是「說一套做一套」「政治卡關」,導致旅遊業從業人員從疫情前的4.2萬人降到2022年的3.1萬人,放無薪假的旅行社就占了8700人,而旅遊業實際執業人數又不到一半,近2萬人僅留勞健保,需到處打工自力更生,而觀光餐旅的大缺工也影響觀光的服務品質。
第二,國旅住宿價格昂貴,付出的
房價有沒有獲得應有的環境或服務水準,降低民眾出遊意願。業者認為,國旅住宿價格最大的問題應該不是價格貴,而是來台觀光人數不增反減,使得平日沒客,經營成本降不了,導致民眾付出的房價沒有獲得應有的環境或服務水準。
第三,面對疫後報復性出國潮,且從娛樂、文化、海灘、交通和預算來看,國外旅遊相對誘因大。而賴政府花2億元推動18個「觀光圈」行銷政策差,景區管理不佳,做不出區域級樣貌,甚至被網友諷刺模仿東北亞、東南亞同質性的景點,毫無「在地」特色。
面對國旅崩盤、兩岸觀光停滯、來台觀光價格高、品質差等問題,如何救觀光,筆者從吸引來台旅客與提升服務品質、行銷政策、人力回流政策等方面,謹提出以下建議:
據報載,今年8月22日大陸已宣布開放福建赴馬祖旅遊陸客團,包含個人旅遊及團體旅遊,最長可停留15天。建議政府亦可以釋出善意,啓動我方專業人士交流、商務人士旅遊等,在兩岸重啓
九二共識,暢通溝通管道後,持續推動恢復兩岸觀光交流正常化,也才能達成2030年之前讓觀光產業成為兆元產業的目標。
國際觀光引流方面,建議交通部(觀光署)應立即推動城市觀光交流,例如,鼓勵並且補助各地方政府正副首長率同在地觀光旅遊業及商圈聯盟,到對岸及已締結姊妹城市的其他國家,舉辦具在地獨特性的觀光節慶活動、風景點、高山登頂、夜市美食、劇場表演、文化藝術、醫美等等旅展、各類套裝遊程宣傳及邀請對岸與其他國家姊妹城市社團、社區、高中、初中畢業生來台團體旅遊。並且擴增交通部(觀光署)駐外辦事處,加大行銷通路力道,充分展現台灣足以提供國際旅客可看性、便利性、安全性的旅遊環境,且會想一遊再遊。隨著來台人數的增加,國內住宿價格受到供需影響而降低,服務品質也會隨之提升。
此外,依據觀光局111年度觀光產業人才供需研究案推估,未來3年人才供需為「供給不足」。顯示未來短期內交通部(觀光署)將與勞動部協商及早引進外勞,以及讓原從事觀光產業外流人才回流,並讓供給端大專院校觀光科系畢業生從現今45.40%提高至50%(約增加4038人)為政府最急迫的重要工作。並且建議交通部(觀光署)應研議如何協助業界辦理擴大徵才就業活動,並研議提供就業補貼之可行性,以增加多元人力來源。
建議未來觀光署應會同各大觀光協會、團體,辦理國際分眾(東南亞、東北亞、歐美長線)市場行銷推廣案,協同各地方政府重新打造台灣整年每月都有聞名國際(要有在地特色底藴及門道)的節慶或活動,如台灣燈會、媽祖遶境、澎湖花火節、台東台灣國際嘉年華熱氣球、桃園世界客家博覽會、總統級國宴在地特色小吃美食節等等,並落實改善風景區及活動地點的國際友善指標,發展綠色旅遊,創造國人及國際遊客安全心旅遊環境(儘早洗刷行人地獄惡名),並搭配台灣好行、台灣觀光巴士優質旅遊路線、智慧運輸系統(MaaS、MaaS2.0),由觀光署駐外辦事處在國際各大城市、媒體、網路平台及以知名國際影歌星、網紅、名廚等,強力推薦不同類別型態的團體或自由行之全年節慶、活動套裝遊程,以廣為行銷。
觀光為國家相當重要的產業,2023年9月15日「觀光局」掛牌升格「觀光署」,年度預算在升格後應配合全署人力增加108人、設立觀光分署(監管各風景區、整合各分署所在地商圈聯盟之國旅及國際行銷、與地方政府觀光局處溝通協調)、擴增駐外據點及提升其人員職等、增加國際行銷費用及各風景區整併改善、適量減縮地方政府及國民旅遊補助,以後政府應按每年實際需求編列預算(目前觀光局年度總預算約100~120億元,含公務及基金),爰以逐年增加15%~20%較能發揮我國國際觀光
競爭力與效益。
導入AI科技,優化觀光服務。在AI發展趨勢下,政府應輔導全國觀光產業加強人才數位能力,導入AI創新服務,如利用AI客服協助處理基礎版之問題,實體客服人員鎖定進階版問題,並藉由AI客服系統與旅客互動過程,反饋系統學習,累積收集旅客資訊,提升旅客旅遊相關體驗,並且透過整合分析以提升後續精準行銷。
疫後郵輪產業發展十分興盛,建議政府應積極爭取基隆港、花蓮港、高雄港及澎湖港為國際遊輪母港及補給港,帶動國際商港營業收入及相關郵輪補給的收入。
(本文曾刊登於113.08.27中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