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從1980年代起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憑藉廉價生產成本誘因,吸引許多國際著名外資企業,前仆後繼前往投資,成為世界工廠;之後,隨著經濟快速成長帶動所得大幅增加,在龐大內需市場消費潛力下,更是全球外人直接投資(FDI)最優先選擇布局的地區。
然而,最近幾年中國大陸外人直接投資狀況,因受到許多因素衝擊而逐漸產生變化,甚至陷入進退維谷困境。
中國市場的障礙
探究其癥結,除了中國迄今為止並未落實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所承諾的擴大市場開放,以及要求已在陸投資的外資企業內部必須建立中共「黨委」組織之外,莫過於2018年3月以來中美貿易爭端所延伸的加徵關稅糾葛,尤其是最近中國武漢新型冠狀肺炎所衍生的供應斷鏈不安,更是讓中國的外資在經營上再度受到衝擊,是其關鍵之所在。
雖目前中美雙方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使得歷經即將兩年爭端暫時緩和,但全球許多智庫調查指出,在加徵高額關稅影響下,超過50家以上國際著名外資企業採取緊縮或撤出其大陸生產基地策略,同時移轉鄰近東協國家或尋找較適合的第三國家重新布局。
成長率不斷下滑
其實,從最近中國商務部公布的資料可以發現,在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前,2019年1-10月外人直接投資金額1108億美元,同比僅有成長2.9%,不如全球平均成長幅度;尤其是外人直接投資的新設企業家數更是同比減少11,296家,下滑幅度高達32.6%。
由於長期以來,中國已成為集中全球許多產品組裝及零組配件供應的世界工廠,在武漢爆發新型冠狀肺炎後,不但疫情急劇升溫、不斷延燒,而且迄今為止大陸確診病例接近8萬餘人、死亡超過2千餘人。
尤其更加嚴重的是,隨著疫情持續擴散,除了造成大陸不少龍頭企業被迫延後復工,重挫已下行的
經濟成長之外,讓全球重要的產業面對供應「斷鏈」危機,已嚴重打亂許多國際著名外資企業的經營規劃。
在面對甫剛暫時緩和的中美貿易爭端,以及此次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肺炎疫情陰霾,重創中國大陸外資企業投資信心的同時,更加值得我們無法忽略的是,在這些外在多重風險籠罩下,其實已經儼然提醒
兩岸台商未來在經營規劃上,必須認真思考是否需要藉此機會分散布局,避免過度集中所帶來的經營危機。
(本文刊載於2020年2月23日
台灣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