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UN General Assembly hall.)
民進黨政府今(2020)年推動參與聯合國體系案,悄悄的以失敗告終。
民進黨政府從2016年9月的聯合國推案,便依循
馬英九政府以15個聯合國專門機構(例如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民航組織ICAO)為參與目標的路線,還加上了參與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關機制等訴求。臺灣加入聯合國成為觀察員甚或正式會員?
蔡英文主政時期尚未出現過類似訴求。
這樣是否表示臺灣自我退縮,不敢爭取加入聯合國,讓友邦難以仗義直言,更向國際社會發出錯誤的訊息,以為臺灣已接受中共當局的「一中原則」,對臺灣拓展國際空間將造成不利的影響?
其實以上不是我的疑問,而是2008年9月,在野的民進黨國際部主任對馬政府「有意義參與聯合國專門機構」所做的批評。有趣的是,民進黨執政的這幾年並未如此自我批判,但也不意外就是了。
蔡英文政府的聯合國推案和馬政府的看來相似,但有兩個明顯差異。第一,蔡政府必須花費更多外交資源,強力動員邦交國在聯合國會議中發聲;第二,蔡政府會利用「出口轉內銷」,讓臺灣民眾誤以為
美國非常支持我國。
今年,外交部透過各種誘因讓14個友邦全數以聯名或個別致函方式,呼籲聯合國秘書長將臺灣(非中華民國)納入聯合國體系。在能見度相對較高的聯大總辯論,兩個屬於「大型」的友邦並沒有發言,它們是瓜地馬拉和宏都拉斯。熟稔我國外交事務者當知箇中原因,絕不能樂觀看待。
教廷國因為不是聯合國會員,所以不為我國向聯合國致函或發言乃屬合理。
馬政府時期,因為
兩岸有一定的政治諒解,所以在我國有意義參與WHO、ICAO及出席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締約方大會周邊活動等案,幾乎沒有國家反對,所以不用強力動員邦交國為我辯護。
在非邦交國方面,國內各界最重視的就是美國的反應,這正是蔡政府「出口轉內銷」的切入點。
今年,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團常任代表、
川普的金主克拉夫(Kelly Craft)與我駐紐約辦事處處長李光章餐敘,表示支持我國參與聯合國體系;克拉夫擔任我國與美、日在紐約合辦的「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研討會致詞貴賓;克拉夫在媒體訪問及個人推特,支持臺灣重返聯合國或充分參與聯合國事務,其中,推特發文照的背景還刻意放入臺灣黑熊玩偶。
但所謂「內行看門道」,蔡英文執政時期,美國尚未在聯合國正式場合發言支持我國,而美國看似也未積極幫忙遊說其他國家在聯大支持我國提案,可是,利用克拉夫的「口惠」與「大內宣」,已足以讓臺灣民眾覺得入聯案日起有功了。但除了口惠與大內宣,對外有效果嗎?入聯是臺灣人高興就有用的嗎?
既想參與聯合國體系,卻不顧
兩岸關係,又務虛的設計美方「支持」,豈能成事!
(本文刊載於109.10.05 奔騰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