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財政危機有多嚴重?從具體的數據來看,各級政府(含中央與地方)累積債務餘額從二○○○年的兩兆七千億,到二○○六年劇增為四兆五千億,漲幅高達67﹪,七年來漲勢不曾稍歇。依據歐盟所訂的馬斯垂克條約,會員國每年度預算赤字不得超過GDP的百分之三,是入會的必要條件之一。而我國公債法規定年度預算赤字不得超過總預算的15﹪。此一比率若以政府總支出平均占GDP的25﹪來換算,則我國預算赤字在GDP的上限比率為3.75﹪,實較馬斯垂克條約對歐盟各國的規範為高。然而我國近幾年的舉債額度如果加計特別預算和非營業基金債務,實質上是超過公債法的上限,每年都是嚴重的入不敷出。
台灣財政惡化的主因是政府支出的快速膨脹,這又與選舉利益脫不了干係。政治景氣循環(political business cycle)理論的實證研究指出:執政者為了爭取選票,於選前藉擴張性政策,刺激景氣提升。浮濫的選舉支票遠超出國家稅收的能量,債務自然快速暴增。與此同時,行政與立法部門在重大選舉前競相提出各式各樣的減稅政策,則是扮演使財政惡化雪上加霜的角色。我國租稅負擔率由民國七十九年的21.3﹪下降到民國九十六年的12.6﹪,遠比OECD國家平均34.5﹪為低。稅基流失嚴重加上政府支出快速擴張,形成了結構性的財政惡化。另一方面,減稅的大宗(如土地增值稅、金融營業稅、促產條例),減的多是富人稅,近一步擴大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
綜觀世界實施民主選舉的國家,都曾出現不同程度的財政困境,但是其主政者至少都曾致力於減少財政赤字與公債。大多數國家採取由上而下的支出控制(刪減),如澳洲刪減產業與農業的補助;義大利、西班牙與日本則凍結人事支出;比利時、英、德、法等國家對國防支出予以凍結。北歐左翼政府主張高稅負支撐高福利政策;美國總統布希在二○○四年競選連任時高舉減稅大旗,但配套的是刪減健保醫療與社福支出。唯獨台灣與眾不同,政治人物一方面猛開選舉支票,擴大預算支出;另一方面又通過減稅法案討好選民,如此焉能不拖垮國家財政。其結果是造成政府成為最大的卡債族--舉新債還舊債,以債養債,債留子孫。
台灣處於全球競爭的二十一世紀,政治領袖不能沉溺於緬懷歷史回憶而輕忽國家治理能力的建構與實踐。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公共債務成長率的表現在四十九個國家中是倒數第二名,對於台灣的國際債信評比產生負面影響;而國際惠譽信評機構在去年底公佈的台灣信譽評等,直指影響台灣主權評等無法攀升的主因是結構性財政問題。現在,該是未來的總統展現其治理願景與能力的時候!請告訴台灣人民:您解決國家財政危機的處方是什麼?您對於財政紀律與稅制改革的主張是什麼?
台灣當前的財政危機,不該是執政者或政治人物「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而是未來國家領導人必須面對的第一道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