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雲南昭通市魯甸縣龍頭山鎮發生的6.5級地震,引發紅石巖水電站上游河段一處山體滑坡,導致江邊村區域內牛欄江堵塞形成堰塞湖,當地800餘名村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而此次事件傷亡慘重的原因主要是因地震引發大量山體崩塌,爆發大規模土石流,部分村寨幾乎全村遭掩埋,僅有少數生還者;連日通訊嚴重不暢、加上道路受阻,救難人員不宜挺進。災情令人心碎。
然,溫馨而毫無意外地,此次8/3雲南地震亦受到了臺灣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並以各種方式表達對災區人民的關心。北京台協會、上海台協會和臺灣各界,包括臺灣桃園縣雲南同鄉會等社會團體和臺灣各界知名人士紛紛表示慰問並表達捐贈意願。由此可看出,不論是從之前的汶川大地震,抑或是此次的雲南震災,
台灣次次不分黨派、不分藍綠、不分意識形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盡全力協助對岸同胞度過難關。
兩岸要建立合作機制,最有利的一個條件就是相通的語言。因為在救災時,有所謂的黃金72小時,每一分每一秒都萬分寶貴;因此,如果能夠縮短中間因為語言而產生之空耗運轉的話,對於災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由於自然災害的發生常常是難以預知的,導致自然災害的預警變得有限,因此災難的防控和災後的救援和重建工作便顯得重要。兩岸多年來在自然災害的防控救援和重建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加強信息的實時共享,組建能夠跨越海峽兩岸的高素質救援隊伍,隨時投入救援活動;積極配合,相互提供經驗,提供必要的物質協助,可嘗試建立起常態救援物資儲備,搭建救援物資的有效運作平臺。因此,兩岸救災主要可以著重幾個面向。
1. 搜救人力的培訓與協調
除了對於專業搜救隊伍的培訓與救災量能應持續提昇之外,應將軍、警人員給予想逛培訓並列入計畫考量。如此一來,在災害發生時便能擴大動員相關人力。除了搜救人力之外,震災發生之後,災後建置與評估的工作,也會需要專業人才的投入,因此相關政府部門及具備相關任務能力的軍事單位,平時即應建立合作清單,一旦災害發生時,能快速的抽調機具和專業人力前往災區。因此,對於各領域的專技人員名單及各項專業鑑定的判斷準則,平時即應擬妥待用。由於兩岸民間救助團體繁多,未來兩岸或許可以共享救災團隊登錄資料,並能定期互動、互訪,不僅能共同提昇兩岸救難人員之專業水平,以方便將來若有災害發生時能對人力做最有效的調配與部署,亦有助於培養合作默契。
2. 災情實施及資料通報共享
兩岸相關部門可以就災難預警、緊急響應、公共政策、宣傳報道等方面進一步加強溝通和合作,相互學習。而災情的統計資料亦為評估物資需求的重要依據,使得災害發生後,救災指揮單位能更迅速確實的掌握災區資訊,以安排後續的救災物資供給與人員安置作業。若能在相關的資料運用上進行兩岸合作,將有助於提昇區域內各類災害資料的掌握程度及預報之準確性。合作範圍可包含各單位預測資料、數據的交換,透過作業單位定期視訊或電話聯繫方式交換意見,以提升對可能災害之掌握能力。尤其現今行動通訊普及,民眾透過行動電話或網路進行災情提報、緊急通報的狀況大增,如何能迅速彙整來自民眾的前線資訊,和即時性地將災情通報讓民眾知道,均是未來應當強化的面向。及時公開災害資訊,有利於引起社會各界對自然災害的關注,也有利於在減災和救援領域開展兩岸交流與合作。
3. 災後重建合作機制
在災難的善後處理方面,由於災難發生後的救援必須重視時效,如何能讓專業的救難隊伍及附屬的裝備迅速投入災區,是極為重要的考量項目。兩岸主管機關實有必要針對災後特殊狀況,檢討入出境的行政程序,期能在災後的非常時期加速救難人員的投入。另外,兩岸在合作救災方面還可以為兩岸社會各界開闢更多的溝通交流渠道,包括建立媒體溝通平臺,讓兩岸民眾深入溝通,與災民互動;且除了專業救難人員之外,災區的復健工作往往需要大量民間志工、慈善團體、輔導團體、醫療團隊、提供受災民眾生活、心靈上的支援及照應,祈使災區民眾皆能得到完善的照護。
4. 防災及救災實務經驗交流
台灣對於老舊建物的耐震現況評估及補強已有諸多的研究及投入,未來可望與鄰近地區的專業機構加強交流,做防震與防災上實務的經驗交流,從經驗中記取教訓並改進,期使震災的威脅逐日減少。而除了災後重建的合作機制外,兩岸在災後重建方面還可以建立相關機構,並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自然災害的預報預警機制,而且也可以建立長效合作機制,對於各項救災、減災技術的研發成果,持續交流研討、密切合作,並將各自的經驗進行匯總整理,充分交流,兩岸有關專家還可以通過研討的方式深入切磋,共同提高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和水準。
綜合以上,可以理解出的結論是,兩岸在防災救災的合作協商當中,應該建立出一套標準機制與標準步驟,意即,有狀況發生時,互相能夠提供援助的範圍,包括人員,機具及物資;將這些必須品列成清單,如此一來便可以針對特定的需求,在特定的情況下提供必要的援助和資源,減少還需要討論考慮而花費的時間。
災害的發生是不分疆界、不分行政區域的,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地方的人民都有可能會遇上。兩岸都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若未來兩岸能建立「緊急事件合作處理機制」,透過兩岸的經驗交流,互相學習成長,共同應付緊急災難,必然能夠大大提高防災能力及在萬一之時發揮最大效率,也可以在生命財產的安全上更有保障,受惠的將會是廣大的民眾。
參考資料
1.兩岸應建立「緊急事件合作處理機制」
http://www.npf.org.tw/post/1/4285
2.建立兩岸因應極端氣候之防救災及相關事宜之合作
http://www.npf.org.tw/post/1/4285
(本文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