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汲取油電雙漲與證所稅的教訓,這次在年金改革採取細緻的作為,強調由下而上的政策形成過程。到現在已舉辦一百二十二場年金制度改革座談會,參加人數超過一萬人。除了全國各地基層社區的座談會外,也邀集政黨代表及公務人員協會、退伍軍人協會、教師公會、工商總代表等座談。這種結合草根民主與審議民主精神的作法,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審議民主在西方民主國家行之多年,目地在彌補代議政治的不足,強調多元參與、多元對話、多元溝通,透過公聽會、社區論壇等方式,促成社會公民間的理性反思及公共判斷,共同思索重大公共議題的解決方案。亦即設法建構在各方皆有意願理解彼此價值、觀點及利益的前提下,共同尋找公共利益及利害關係人均可接受的方案,以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正落實民主基本價值。
尤其台灣的各項年金制度有其歷史背景,目前國家財政處境也日益險峻,問題橫跨政府部門、社會階層、世代正義和財政永續等層面,更涉及國人經濟安全的核心利益。年金改革必須通盤考量,絕不光是文官體系的研究版本就能奏效,其所牽涉的利益衝突,還是需要政治過程的折衝,「關起門來搞改革」絕無成事之可能。
傾聽與對話,可以讓人民和政府一起面對、思考年金改革問題,有利於化解個別行業或團體的反彈與阻力。政府與人民一起做決策,增加民間團體的參與感,在過程中化解本位主義,形塑生命共同體的群體意識,凝聚共享的價值。
筆者認為,政府應進一步擴大年金改革過程的透明度與參與度:第一、委請專業且具公信力的精算師,全面重新檢視精算軍、公、教、勞保的財務,將精算公式向社會公布說明,並定期公布軍公教勞保財務狀況;第二、透過媒體平台轉播或刊登具代表性的年金座談會與公聽會。
唯有擴大公民參與和持續的政策對話,才能實踐民主憲政的核心價值:公平、正義、代表性及參與。與美國的「財政懸崖」相似,我國年金的財務危機是台灣人民必須面對的歷史共業,需要朝野捐棄黨派成見,一起面對、共商解決。這次年金改革過程或許有許多紛紛擾擾與不同的雜音,但期盼政府與民間社會共同參與年金制度改革的模式,能樹立台灣未來重大政策公民參與的典範!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會立場)
(本文發表於2013年1月15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