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en King的小說“Under the Dome“裡,述說一個被透明力場包圍著的小鎮;而現在的中國,就像籠罩在空氣污染的穹頂之下。紀錄片”穹頂之下”,探討燃煤、燃油等重工業,所產生霧霾汙染;初衷源於一個母親本能的保護欲,而對於所有關注環境議題的人來說,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為了下一代面臨的危機,為了活著不再因污染得哆嗦的伏著。
“穹頂之下”調查了十年來華北上空的衛星圖,顯示空氣污染早已是人們置身而渾然不覺的存在。紀錄片中亦揭示,早在2004年,PM2.5數據曲線已與今日的嚴重污染相當,可見度甚至低到了機場關閉停飛的程度,但當時媒體報導的原因是“霧“,顯見當時對於空氣污染缺乏認識與知覺。作者拜訪了中國大陸及各國家的學術機構,欲為空氣污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尋條出路;紀錄片中提到,經濟發展脈絡、能源結構、油煤原料品質、防污技術所需成本、法令規章缺失、權責單位的模糊、監管能量的不足、甚至是能源特定產業的壟斷都半逼半誘地造成了霾害。
顯而易見的是,中國並非萬一中的唯一;臺灣又何嘗不是被困在了空氣污染的陰影之下,囁嚅著鼻音掐著心肺呼吸?每年的11月到隔年3月,是霧霾侵臺的主要時間,這些裡頭有硫酸鹽、硝酸鹽等懸浮微粒的髒空氣來台之後,碰上交通工具和工廠排放的廢氣,會導致空氣汙染指數飆高。然,這些境外污染源固然是由西北季風所帶來,但國產的空氣污染早就佔了大半比例,且早已麻麻辣辣對國人產生想像之外的影響。
空氣汙染影響健康的議題,近年來備受各國關注。主要來說,空氣污染來源包括路邊空氣污染與區域性污染;路邊空氣污染主要來自車輛的廢氣,而區域性污染則包括鄰近地區霧霾,與工業、發電廠等產業排放的污染物。最新醫學研究指出,走路通勤的民眾,比搭捷運通勤的民眾心血管功能差,猝死的機率提高;意即,空氣污染暴露程度越高,呼吸越多髒空氣,對心肺功能影響相對大。根據醫學專家表示,空氣中的髒東西鼻毛可以擋住,但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PM2.5),小到足以穿透呼吸系統,並重金屬等污染物結合;這些化學物質不僅對氣喘或慢性肺部疾病患者有危害,還可直接穿透,甚至沉積在肺泡,時間一久將可能導致肺癌;且,這些微小粒子可能因此進入血液,藉由肺循環到達心臟,引發心血管疾病。更甚者,它們的毒性可能會刺激末梢神經,引起自律神經不協調,導致心律不整或更嚴重的後果。懸浮微粒對健康的影響像最殘暴的直觀,已有足夠證據顯示,吸入過多的懸浮顆粒會導致癌症的發生;懸浮微粒可使支氣管炎病人症狀加劇,不同性質的微粒亦會造成不同的疾病;如含鉛汽油燃燒所產生之微粒含有氧化鉛,可能損害神經細胞及腎臟和生殖系統,而柴油廢氣則含有致癌物。
臺灣面對空氣污染的議題,好似被摳著咽喉,摳得氣管要破了,卻仍進展地緩慢,最慘澹的有限。反觀與臺灣同深受境內外空氣污染之苦的香港,在此議題上所下的努力比臺灣高出甚多。臺灣雖然在2012年5月製訂PM2.5標準,但遲遲未將整體空氣品質管理指標,由空氣污染指數(Pollution Standard Index, PSI) 改為空氣質量指數(Air Quality Index, AQI)。參考香港對空氣污染的管控,除了一般的AQI(Air Quality Index),他們更重視路邊空氣汙染的改善;其做法除了在路邊設置空氣品質監測站,還包括限期淘汰老舊柴油車,增加零排放巴士,推行綠色港口以減少船舶廢棄排放等。從產業的角度來說,產業發展應該先做健康風險評估,依人民可接受的範圍程度,做汙染量削減,並確實做好實時的監督。然,空氣汙染會增加各種呼吸道、肺癌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好像是老生常談,實際又有多少人對於這些流行病學的數字有感?因此,香港大學教授Dr. Hedley在2008年推出達理指數( Hedley Environmental Index ) ,以健康及金錢的損失來作表達方式,估計空氣污染損害香港市民健康的成本代價,同時估算香港空氣品質與空氣污染導致公共衛生所受損失的經濟成本。
倫敦曾發生過大煙霧事件(The Great Smog),其污染比現下的中國更加嚴重,但經歷20年的治理後,其污染物下降了近百分之八十;而光化學煙霧事件(Photochemical smog)曾嚴重影響洛杉磯,但三十年後的現在,洛杉磯車輛多了三倍,污染排放卻僅剩當年的四分之一。現下的霾害問題並非絕望,但提高國人對空氣污染的認識與認知與實際改善污染問題不只是環保署的職責,跨部會的支持亦是絕對必要,而其他地區的前車之鑑與做法或能帶來些許靈光一現。
「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這麼活。」環保意識正在沖破穹頂,而臺灣是否也有了如此的環境自覺?
(本文刊載於2015年3月5日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