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憑主義的催化下,許多人一出生,就註定了追趕升學主義的歲月。在這樣迷思的指引下,究竟一個人有多少自我主張的機會,甚至是自我實現的可能,答案便顯得令人遲疑。在追求明星學校光環的籠罩中,在汲汲於爭取高分填鴨的驅使下,一元化的智育發展成為學校教育的圭臬,升學主義也就變成了顛仆不破的巨人。
回首你我在求學的道路上,有多少機會,讓自己親吻土地的芳澤;有多少時候,讓我們能在清淺中濯足;又有多少時光,可以在籃球場上盡情的揮灑著笑容;又有多少歲月,是能夠攝錄出自己的美麗停格。或許,在四、五年級生的記憶中,有人心有戚戚焉;也或許,你難得有機會在落英繽紛的花道中,遊目騁懷於雪白桐花的絢爛;也少有閒暇在靜謐的空谷中,悠遊徜徉於清泉石上流的美景;更或許,決定你生活方式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如此一來,擁抱快樂的求學時光,是何其困難的。
近十餘年來,受到教改不確定政策的推波助瀾,對於U世代的孩子來說,似乎未曾告別父母親時代所受的升學壓力,反而是承載了更多的負荷和期許。君不見,他們近視的年齡提早、近視的人數變多,他們的書包設計得更大、裝得更多、背起來更重;他們補習的科目變多、補習的時間更長,凡此種種,均是升學主義作祟的結果,當初教改所立下的良法美意,卻已導致教育的異形和變調,不只讓升學主義的馬拉松提早開跑,更貽誤了教育正向的發展。
由於一路追趕升學主義,競逐明星學校,致使教育的核心價值未能彰顯,老師、家長和學生往往忽略了志趣才是生涯最重要的選項,多數人在乎的是志願選填技巧,如何才能以既有的成績換取排行最好的學校;加以基於學費的考量,盡以「國立優於私立」為主要原則,也可能喪失了自我生涯發展的機會。在志趣的考量不能主導生涯發展的情況下,很可能埋沒了一個具有某方面潛力者,甚至造成無法媒合於產業發展的失業人口。
隨著大學數量的擴張,供給量隨之增加,導致近幾年最低錄取門檻變得越來越低。今年大學指考錄取率高達百分之九十六點二八,再創歷史新高,最低錄取分數為十八點四七分,如以原始分數計算,平均每科不到三分就錄取(修訂為最新資料),大學程度的雙峰化越來越嚴重,加以少子化現象的浮現,大學生平均程度的滑落,可能繼大學菁英高牆倒下後,又一逐漸腐蝕大學根基的一股浪潮,大學不得不預為因應。
對於大學教育的發展,應有明確之功能定位,在不同特色區隔下,提供不同特質學生進入。對於各科均衡,且成績優異的同學,大學應有良好之環境,提供其學習與開發潛能;然而對於具有某項特殊優異成績者,亦可使其開發專業之志趣;但對於學術性向較不明顯,且成績表現落後者,則應輔導或提供先修教育之服務。對於成績不佳者設定門檻,固能為大學程度沈淪的現象暫時解套,但卻會徒增大學數量擴張之後生源的逆向缺口。是故大學教育可作學制之轉型,在後期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或可增加職業學程、補充教育或社區教育,提供暫時未達到學術門檻學生的中繼站,或是職業能力的加油站,如此方有可能為高等教育品質以及招生的問題解套。
在一路追趕升學主義下,可能錯置部分人才學用之配對,也讓我們的孩子生活在永無止境的煎熬中,未來必須重視個人需求導向的生涯發展,才能使得教育不要有遺珠之憾,同時要讓人人有機會成為多元明星(中國童子軍第44卷第6期,本評論代表作者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