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正召開臨時會,行政院期望通過一些財經法案,尤其是「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行政院也將在明天召開北區經貿國是會議,本人也應邀與會。
一九五○年代,阿根廷的Raul Prebisch和印度的Hans Singer,同時發展出一套「依賴理論」。他們認為,後發國家的經濟發展,由於結構性的關係,無法與先進國競爭,不應融入「世界體系」。此一理論,使得拉丁美洲和印度在一九六○及七○年代,採取自主發展政策,不願意引進外人投資。
因為他們怕,外國投資者夾著高生產力及高效率,本國廠商沒有能力與之競爭,終將成為他國的經濟殖民地。很可惜的是,此一政策的發展,不僅未能扶植本國企業,終致使得本國產業完全喪失國際
競爭力。由於無出口競爭力,以至於未能取得外匯,須經由借貸以進口生產所需原料以及生活所需用品,終致債台高築,在一九八○年代爆發著名的拉丁美洲的債務危機。
此危機就是他們在廿年前閉鎖經濟政策的結果,但是在一九六○年代時,他們只執著於國內廠商短期的存亡,求短期小確幸,但終致長期惡果,使下一代生活水準降低。
反觀,在一九六○年代東亞的四小龍,吸引歐美日等國的外人投資,台韓又先後設立加工出口區,星港則是自由貿易港。因此,廿至卅年之後的一九八○與九○年代,四小龍的經濟結構,人均實質購買力所得,皆把拉丁美洲和印度遠遠拋在後面。一九八○、九○這一代
台灣人的高生活水準,要感謝上一代勇敢的開放政策。
歷史是一面鏡子,見微知著。然而,台灣在二千年之後,似乎有點回到當年「依賴理論」的情況。許多自由化和開放措施,這一代的台灣人為了保護國內生產者,裹足不前。這一代的台灣人生活水準高了,不願全面自由開放,以保小確幸,可以理解。
在不願全面自由開放下,政府目前提出的「自由經濟示範特區」,也許是一個折衷性方式。先在政府選定的幾個示範特區實驗,做更全面性的自由化、鬆綁措施。這些自由化及鬆綁如果力道夠強,就可吸引許多國外有競爭力的廠商進駐,也可以吸引本國有競爭力的廠商進駐。藉由與他國廠商的競爭,國內優質廠商可以更進一步提高生產力,而「自由經濟示範區」外的廠商,也可看到這些實驗區成果。
待這些「自由經濟示範特區」施行成功,再逐漸推廣到其它地區,最後全面推廣到全國。
在推廣的過程中,體質差、競爭力弱的公司,可能會倒閉,但可藉由併購入本國競爭力高的廠商,全面提升本國廠商的競爭力。經由此一去蕪存菁,台灣的產業結構就會發展出一套有競爭力的模式,再創一九九○年代以前的高峰。
(本文轉載於103年6月20日聯合報論壇)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