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苦勞網,移工團體赴勞動部呼籲制定《家事服務法》,批評「移工留才久用方案」搞錯重點。(王顥中攝影)。)
在大學上課談到勞動力議題時,我會先問學生:
台灣的工作年齡(十五—六十四歲)人口占比,和東南亞幾個勞動力輸出國比較,誰比較高呢?同學們異口同聲說:是東南亞國家。接著,我要求同學上網查證,不到兩分鐘,同學很訝異地說:怎麼是這樣?
沒錯!二○二○年底,我國工作年齡人口占比為七十一點四%,而那些東南亞國家才接近七十%,換言之,台灣的勞動力結構較優而扶養比也是偏低的,應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其實,我國自一九九○年以來扶養比即開始低於零點五,也就是進入「人口紅利視窗」,二○一二年工作年齡人口占比曾達七十四%的高峰,至今仍還有七十%,這樣的勞動力結構在當前工業國家中是很少見的。既然如此,何以近卅年來,勞動力不是輸出而是輸入?
原來當年輸入的是低階移工,乃因台灣經濟起飛且人民教育水準提升,許多3D(髒亂、危險、困難)產業乏人問津,為了彌補不足才引進移工,也幫了企業主節省成本提升
競爭力。然而,當越來越多年輕國人自大學畢業,過去勤奮的勞動力反而成為「眼高手低」的躺平族,如今連「中階」工作都缺!
「引進外勞」雖填補了低階人力,但政府並沒有著手扭轉勞動力價值觀,使得台灣勞動力處於量增的同時,移工卻增至七十萬人以上。近年來隨著生育率下降與人口負成長,我國勞動力人口開始減少並且老化,更凸顯出「缺工」的情形,於是行政院擬定「移工留才久用方案」於四月卅日開始實施。
該方案內容主要為:「在台工作滿六年以上的移工,或取得我國副學士學位以上的僑外生,符合薪資與技術條件規定標準,可由雇主申請聘僱從事中階技術工作,每次許可最長三年,期滿可申請展延,且無工作年限限制,將能留用資深移工及我國培育的僑外生,解決中階技術人力短缺問題」。
儘管勞動部初估約有廿點八萬移工符合資格,且開放的是海洋漁撈、製造業、營造業、部分農業及看護工等中階技術工作;這些原是國人敬而遠之的工作,應不會排擠到本國就業人口才對。可是,政府為什麼不能倒過來思考,讓國人對這些薪資不錯的「中階」工作感到興趣;是不是因工作的辛勞與形象,才令人卻步?
過去廿餘年來,我國廿—廿九歲年輕人
失業率偏高,更諷刺的,大學學歷的
失業率高過於其他學歷,且差距拉大!如果這點沒有改善,而將移工變移民,那麼年輕人與大學生的高失業,將更難扭轉!
其實,政府在二○一六年即已注意到「盲目升大學」的問題,而推出「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協助學生進行職場體驗,五年多了,成果呢?是否被這次「移工久留」方案打臉了呢?
回顧當年高教擴張時,辦學者為了節省成本,人文與社會相關學科增加快速,並正好滿足一些原本不打算進大學的年輕人。於是主修科學理工占比大幅下降,才幾年的光景,進入一些明星產業原本是擠破頭,現在是業者到大專院校去覓才。總之,高教不僅是在「量」擴張過速,在「質」方面也未能配合國家的發展。
當年一句「大學不是職業訓練場所」合理化了進大學的動機,如今卻造成許多大學生「畢業後連就業的能力甚至意願都缺缺」!這才是政府最應優先處理的問題。
(本文曾刊登於111.05.02 聯合報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