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位居亞熱帶地區,常年溫度適中多潮濕,屬於海洋性氣候,各類家畜禽大都能生長良好。在過去台灣經濟發展之際,同樣帶動畜產業的蓬勃發展,在80年代,畜產業不僅滿足國人對動物性蛋白食品的需求,還能出口爭取外匯,畜產業成為農業重要產業之一。依據農業統計年報資料,101年畜產業產值佔農業生產總值之31%,約為新台幣1,510億元。
過去十年間,農業生產總值中,畜產產值約占3分之1,其中豬肉、雞肉、雞蛋三項產品所占比重約為25%,畜產業對於台灣農業之重要性可見一斑。由已開發國家過去發展可知,人類對食物需求會隨著經濟能力的提升,影響飲食需求。由填飽之基本需求轉而對動物性蛋白之營養與滿足食慾之需求。
畜產產業越發展,代表國家經濟發展越發達,所以說經濟發展越好的國家,整個畜產的消費越高。過去的台灣與現在的中國大陸都可以明顯觀察到,當人民收入增加、穩定後,便將消費轉向價格較高的食材或料理。但在台灣的餐飲市場,國產畜產品所占比例尚不如進口舶來品,換句話說,市場具有很大發展潛力與成長空間。
貳、台灣畜產業當前問題
畜產業過去在台灣蓬勃發展,在民國86年發生口蹄疫前,畜產業的年產值從60年代的170億成長至千億,光每年豬肉出口產值的就高達16億美元。從民國86年發生口蹄疫之後,畜產產值呈停止成長的曲線,顯示畜產業發展之限制點,整體畜產業發展急轉直下。緊接著台灣爭取加入WTO,雖然說對國內整體經濟發展可能有所助益,但是農業方面卻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尤其是畜產品的開放進口,在豬肉禁止出口的產值尚未消化完,又面臨進口商品的叩關挑戰,嚴重衝擊本土產業發展。
此外,近年來,台灣經濟實力下滑,百姓薪資停滯不前,進而影響畜產之消費與發展。國內市場仍有其需求極限,最具競爭力之養猪產業又無法恢復外銷能力,加上國際化競爭潮流,台灣的產品不僅無法走出國門,還要面對進口畜產品的挑戰,無疑是雪上加霜。為因應未來幾年的惡劣環境,以下茲就當前台灣畜產業所面臨的困境分述如下:
一、生產成本偏高
台灣土地昂貴,加上環境保護意識高漲,大部份為小農經營,生產集中於中南部農業地區。欠缺規模經濟又多仰賴人工,導致生產成本比國外高。近年來,國家發展政策改變,為了增加台灣出口,積極加入自由貿易協定,屢屢以農業作為犧牲品。
台灣在2002年加入WTO之後,除了稻農在政府的補貼下仍能繼續經營外,其他的穀類因生產成本不敵進口商品,作物大部分都已委縮而仰賴進口。但近幾年來,隨著氣候變遷,國際糧價上下起伏波動變大,長期而言原物料是持續看漲。過去的離農政策如今卻演變原物料成本掌握在他人手中,當國際原料價格持續攀升,可以預期的是畜產業的生產成本必定會增加,進而壓縮獲利空間。
二、進口商品衝擊國內市場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貿易自由化嚴然已經成為一股不可抗拒的經濟發展模式,台灣地狹人稠,過去主要靠著經貿創造台灣經濟奇蹟,自然無法自絕於這股全球化趨勢中。在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對農業的衝擊一向是各國關注的焦點。我國農業必須自由化之壓力主要來自於加入WTO之入會談判,以及農業進一步自由化之多邊談判。
台灣現階段僅加入WTO,由農產貿易統計要覽(2013)中可發現自民國91年以來,每年自國外進口的活禽畜、肉類及雜碎(畜產品)的金額從3.2億美元成長至101年的9.1億美元,已接近三倍的成長(表1)。台灣未來經濟發展必須依存各個區域經濟,貿易自由化程度只會增不會減,如果國內畜產品無法與之抗衡,勢必嚴重衝擊整個畜產產業。
表1. 歷年活禽畜、肉類及雜碎進口量值
數量(公噸) 價值(美元)
數量(公噸) | 價值(美元) | |
91 年 | 171392 | 323907 |
92 年 | 218781 | 418631 |
93 年 | 240074 | 460924 |
94 年 | 248998 | 560604 |
95 年 | 260726 | 553905 |
96 年 | 206351 | 527122 |
97 年 | 248863 | 666965 |
98 年 | 275181 | 645980 |
99 年 | 316263 | 834725 |
100 年 | 309189 | 975379 |
101 年 | 295527 | 910209 |
三、台灣畜產業以小農經營為主,欠缺國際競爭力
台灣雖然具有良好的地理環境,但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土地取得問題、環保問題一直限縮畜產業的發展。台灣畜牧產業結構調整效果有限,現階段依舊規模小、戶數多,無法與國外大企業相抗衡。再加上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杜絕走私不易,為防疫之最大缺口,畜牧產業經常受到外來疫病之威脅。
從綠色革命以來,全球農業生產方向開始朝向集約化大量生產方式發展,農業工業化的結果使得農業生產具有規模經濟的效果,但也讓以小農經營型態的生產方式在生產成本上居於弱勢;我國農業受限於上地面積與自然環境限制,主要仍以小農經營為主,在面臨全球貿易自由化的浪潮下,自然受到嚴重的衝擊。
參、台灣畜產業之競爭策略
畜產業在台灣發展的時間雖然短短數十年,但不論是地理條件、氣候、品種改良、飼養管理及生產技術,都值得國人感到驕傲。不容諱言,台灣是一個淺碟型的市場,當欠缺國際舞台導致內銷市場競爭激烈,多數業者著重生產成本降低,而非提高附加價值。長期劣幣驅逐良幣導致整體產業競爭力逐漸喪失。但國內業者並不需要過度悲觀,縱觀古今,危機即是轉機,殊不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現在正是結合產、官、學調整產業結構的契機。以下就因應策略分述如下:
一、加強創新科技研發與應用、發展具本土特色、地區性之食品加工事業以及發展休閒農畜漁業,促進產業轉型與升級
台灣地狹人稠,先天上無法大規模發展畜牧業,面對國際開放競爭,我們反而能往有特色、小而美的方向發展。實際上農政單位這幾年加速輔導各相關農漁畜產業朝向「科技」、「休閒」、「文化」方向轉型與升級,也就是加強創新科技研發與應用、發展具本土特色、地區性之食品加工事業以及發展休閒農畜漁業。
二、以消費市場為導向,建立國產畜產品品牌
品牌策略應奠基於以人為本及目標顧客感性心理品牌文化策略,成功的自有品牌建設需結合現代社會消費心理和文化價值取向。而「品牌」,是唯一能夠產生差異化的最佳途徑,是給予產品明確定位、鮮明特質與風格,並深度整合產品的手法。對台灣畜產業而言,「品牌是品質的保障,品質是品牌的後盾」。
面對未來的國際化趨勢,國內畜產品經營方式必須以消費市場為導向(新鮮、自然、健康、衛生、美味及高品質),運用市場區隔及產品差異性之策略,配合生產履歷、標章制度,建立國產畜產品品牌,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提升產業競爭力。
三、發展精緻化料理
對一般大眾而言,國產畜產品在民眾心中品牌觀念非常薄弱,不僅品牌附加值低,對於國產畜產品之精緻化亦著墨甚少。國內許多高檔餐廳至今仍標榜以進口產品(如牛肉、羊肉)為其主要特色,對於一般家庭,國產畜產品與精緻料理更是難以畫上等號。
然而在全球化影響下,具有在地特色的料理反而逐漸受到重視,實際上有越來越多餐飲業者以在地食材作為主要素材,進行菜單研發。國產畜產品選擇多元,品質高價格實惠,實在需要多與餐飲業結合,朝向精緻化方向開發。近年來消費者飲食偏好西化,台灣餐飲面臨異國料理、無國界料理等新風潮的衝擊,傳統料理的確受到許多挑戰。然而如果餐飲業者能善於就地取材,用以研發菜色,透過烹調製備,做出具有台灣在地特色菜品及口味,透過推出一道道在地風味餐,發展其當地飲食文化特色,反而能引領另一種新風潮。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