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苗栗縣某一啟能教養所出現院長被控涉嫌凌虐院生一事,地方主管機關的勞動及社會資源處認定「打人就不對」,因此,依違反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開罰10萬元罰鍰,同時,派駐3人進駐沒有期限的機構輔導,先行不去論斷後續包括對於院長個人的停職或撤職、對於院生的輔導或轉院抑或是對於教養院本身的停辦或撤案,關乎到所有不同類型、屬性之安置機構的經營運作課題,這才是追索問題真義之所在。
基本上,包括兒童及少年的育幼院、身障者的教養院以及高齡長者的安養中心、長照機構或護理之家,這些形形色色的安置機構,都是處於某種化外之地和化外之民的生存環境,這使得任何一件通報、見報或是上報的虐待情事,已然是冰凍三尺的滾動效應,就此而言,要如何針贬高牆、深淵的城堡世界裡,究竟住的是公主、王子還是巨靈怪獸?那麼,無論是巨視層面的戰略性思考還是微視層面的戰術性思索,我們是不能小覷安置機構本身所可能潛藏諸多不敢面對的真相,這是因為:
首先,需要加以思考的就是對於所謂安置機構存在正當性的檢視,誠然,從支持、補充到保護、替代而來的各種福利服務型態,對於所謂案主最佳利益(the best interest)的保障或捍衛,要如何在父母家庭、安置機構以及政府公權力之間取得責任比例原則的衡平關係?而原生家庭、寄養家庭、機構家庭與團體家庭之間的生活意義和可能戕害為何?至於,家庭支持、家庭維繫、家庭重整以及家庭替代個別方案設計的解套和配套為何?特別是直指要如何從個案工作的思維模式,以跨躍到跨專業、跨領域、跨技巧、跨部門之照顧管理的整合服務?
連帶地,一套讓多樣化家庭得以穩健運作的照顧政策和服務網絡,又要如何有其從停損設置到獲利追求的動態服務機制?以此觀之,當整個社會還是從最後一道守護防線,來檢視安置機構存在的迫切性,那麼,對於可能存在的各種機構虐待和不當操作現象,就不全然會是關注之所在,畢竟,對於包括棄兒、家暴、身殘以及老邁在內的標定人口,逕行所謂機構型態的安置服務,實乃是要幫助父母、子女、家庭以及政府,以解決燃眉之急的棘手難題,因此,在過度美化以及極其醜化之間,安置機構所盡存的還會是更多不能面對的真相?
其次,回到安置機構經營管理的現實面,那麼,上述院長的個人舉措,除卻無法規避的刑責和民事賠償外,關乎到凌虐背後所可能涉及到約制或約束的權責關係,這亦是問題討論的焦點之一,誠然,管教與體罰不單單只是一線之隔,而是在其事情發生的連續過程當中,有無把關的制衡機制,就此而言,危機事故的標準作業、表單設計、運作流程、整合服務,更是有它從建置完備到穩健實施的基本提問;連帶地,院長一人的凌虐行徑,其所衍生出來的議題會是有必要嚴肅思考從『人治』到『法治』的演變關係,特別是兼具某種神聖魅力之克里斯瑪(charisma)的領導模式和威權色彩?擴大來看,關乎到人群服務組織的蛻變課題乃是:安置機構主事者的經營心態要如何跳脫私有財的框架格局,藉此引進專業團隊的照顧管理?
最後,無論是自收個案或是公費安置,從使命自主、財務自主到專業自主的願景藍圖,是有必要詳實思辨安置機構的經費結構與開銷支出等等相關的風險評估?一言以蔽之,安置機構的生存利基為何?回應於從利益眾生到合理利潤,那麼,包括獎補助款、公費安置費用、方案計畫申請、感動行銷勸募抑或是私有化模式,所謂賠錢的生意沒人做的不變法則,能否適用在社福機構身上?而相與關聯的操弄準則,又要如何析辨出『福利』與『營利』之間的合和差異?
總之,該起由院長個人所肇始興起的機構虐待事件,理應是冰山的一角,而潛伏在冰山底下也會是利益眾生、無私奉獻、機構事業、市場區隔、經營模式、募款策略、人性誘因、感動行銷以及公共照顧等等愛僧兩難的相互拉扯,至於,安置機構的一牆之隔,期盼的究竟是窗外有藍天,還是一種我倆沒有明天的嘆喟!?
(本文曾刊登於2013/10/11中央日報網路報星期專論)
(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