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4日,台北市發生墜河空難,讓國內班機飛航安全及松山機場遷建問題再掀話題。
認為松山機場應遷建者,主要係考量桃園第三航廈、第三跑道已規劃興建,容量足敷使用,而松山機場所在區位鄰近台北市區,且緊鄰油庫及民宅等,一旦發生事故後果恐不堪設想,加上此次復興航空失事畫面被後方車輛行車紀錄器所記錄,隨著國內外各大媒體整日不斷播放,驚險場面深入人心,此一主張目前似乎已獲朝野立委接受,逐漸形成共識,而據報載市府幕僚更稱遷移松山機場是北市府既定方向,中央應盡早提出遷建的配套方案。
回顧歷史,松山機場於1936年日治時代所啟用,當時即肩負提供國際航線班機起降的角色;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將其變更為軍民合用機場,並多次拓建,以應付逐漸成長的國內及國際線班機起降的需求;而在1979年桃園機場啟用後,轉型為國內線機場,在高鐵尚未正式營運前,曾為我國最繁忙的機場;近年來,隨著兩岸經貿與觀光往來日益密切,松山機場更被重新定位為首都商務機場,以及離島飛航台灣的國內樞紐機場。目前松山機場的地位更已成為首都商務機場,2014年運量高達611萬人次,為國內運量第二高的機場,足見其在國內空運市場的重要性。
松山機場的另一個角色是桃園機場的備降機場,當桃園機場因天候或其他因素無法降落時,在空中等待降落的飛機可以就近飛至松山機場降落,以降低班機於天空盤旋候降,所可能發生的飛安風險與無謂的油耗。
事實上,一座都市因不同的市場區隔與功能定位,擁有兩座機場並不足為奇,如上海、北京、東京、首爾、吉隆坡、曼谷均擁有兩座機場營運,甚至紐約更多達三座機場,若以鄰近桃園機場為由,而主張廢除松山機場恐不夠充分。
另外,由於松山機場早在1936年即已位於現址,興建當時周遭亦非如此繁榮,現有許多設施、建築均為機場存在後才陸續興建,當初選擇在附近居住的民眾應已充分了解鄰近機場飛機起降所可能造成的影響,若果真出於飛航安全之考量,或可考慮遷移鄰近的油庫與民居,畢竟遷移一座在國際上早已有重要地位的機場所需負擔的社會成本相對較大,不僅需要找到一塊腹地夠大的土地外,興建機場所需的經費龐大,規劃興建過程所需的行政程序冗長,恐非短時間內即可解決的問題,何況,誰又能保證機場遷移後,起降的班機即可不再失事? 失事的班機均不致波及民宅? 遷移後經過若干年,是否可能因城市擴散而又需再度遷移? 唯一可保證的恐怕只有松山機場鄰近地區的房價、地價將大幅上漲,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一塊二百餘公頃的閒置土地,勢必將成為各大財團覬覦的對象。
其實每個機場都有其功能定位,不論欲遷移或廢除,均應有審慎而全盤的配套措施,而現階段飛安事故之善後重點應在儘速查明失事原因,若為人為失誤所造成,則應儘速檢討目前各相關單位的SOP是否足以因應類似狀況,避免類似狀況再度發生,至於松山機場遷建與否,則建議政府應委請專業機構針對機場內外在條件、運作需求、營運策略等進行整體評估,並擬定後續完整配套,不應在未經完整評估前即列為既定政策,在現階段更不宜貿然實施。
(本文刊載於2015年2月6日聯合報民意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