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國內倍受爭議的ECFA服貿協議,除了政治、國家安全的顧慮外,主要集中於對大企業有利,對中小企業不利的論點上,因為開放的結果,主要有利於比較大型的金融、證券、保險領域,但對內需型美容、印刷、中草藥等中小企業有不少的衝擊,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對內需型中小企業的衝擊上,政府目前的開放方向只開放投資,並未開放大陸勞工來台。因此,20萬美元的陸資來台,只能擁有2位經理人,每增加50萬美元投資可以再增加1人,總人數以7人為上限,所以就業衝擊小,反而因為資本的投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其次,台灣在餐廳、汽車租賃,電影等領域早已對大陸開放,但或因市場小,或口味不同,根本沒有企業來台,或來台引發迴響不大。
再者,陸資來台,尚須經過陸委會審核、公平會公平交易法、衛福部的醫事法等把關,還有各部會的證照、消費者保護的機制等。尤其是台灣的軟實力、創新性、差異化能力都不是服務業發展歷史尚淺的大陸企業可以比擬的。當然,還有政府救濟、補助、輔導的最後一道關卡,陸資來台衝擊顯然被誇大了。另一方面,不少反對聲音認為美容、印刷、中草藥等需要保護、救濟,但試想上述產業的下一代年輕人或大學生會甘於繼續守在這些競爭力已下滑、利潤率不高的產業嗎?一般言,年輕人、大學生多數嚮往的是文創、音樂電影、金融證券、電子商務、遊戲產業、連鎖加盟服務業、設計等領域。歌手林志炫不願意堅守家中的印刷業,繼續追求音樂表演,最後得以在歌壇發光發熱,就是一例。不過,適度的救濟、協助上述產業的轉型也是必要的。
當然,不只有陸資會帶來衝擊,國內外大型企業的衝擊可能更勝於陸資。以筆者家鄉彰化鹿港為例,家鄉附近有家生意不錯的麥味登早餐店,但隔壁將進駐肯德基,對其早餐的生意勢必帶來影響。同時,7-11便利商店擴大早餐的營業項目,也會帶來影響,因此,「勿恃敵之不來,正視吾有以待之」,創新、升級來因應挑戰才是正辦,因為衝擊即使不來自陸資,也會來自國內外大型企業。至於對內需型中小企業的商機而言,目前ECFA服貿協議開放的文創、音樂、電影、遊戲、連鎖加盟行業也有不少的中小企業,藉由登陸也可以協助產業擴大規模經濟,脫胎換骨。當然,政府在海外資訊的蒐集、群聚效應的塑造及無形障礙的排除上應加以協助,使中小企業可以突破國際化的進入門檻,創造更大機會。
其次,兩岸ECFA服貿協議的簽署,有利兩岸觀光的進一步發展,在國內內需低迷之際,觀光客衍生的商機是台灣迫切需要的,尤其在大陸十月一日新的旅遊法下,固定的購物場所及購物回扣被禁止之後,一條龍把持的情況改善後,優質行程可望被開發出來。政府如能積極規劃觀光工廠、MIT名品城,以及獎勵優質的定目劇場、民俗活動的發展,將澤及各行各業,內需商機也會被突顯出來,中小企業將會受惠。
最後,金融保險、證券、電子商務登陸後,如能使台灣人才在台灣受訓後搭上國際化列車,也可因而受利。而上述產業經由大陸投資擴大規模、競爭優勢後,資金的匯回、動能的挹注,對整體台灣經濟有利,自然有利於中小企業。如捷安特自行車、正新輪胎因大陸市場而壯大,盈餘匯回後,每股盈餘(EPS)提高,也活絡了資本市場,並使台灣企業更形擴大,員工薪水更高,行有餘力更投入YouBike等公益事業就是明證。
ECFA服貿協議為台灣經濟注入活水,一味以似是而非的概念守住弱勢產業,放棄優勢產業,反而使台灣經濟動能萎縮,年輕人沒有突圍的機會,造成薪水停滯,企業與人才流失的「全民皆輸」局面。
(本文刊載於2013年10月25日工商時報論壇)
(本文謹供參考,不代表本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