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一選舉結束,
民進黨獲得了連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勝利,在氣勢高漲的情況下,2016年問鼎大位的可能性大增,但黨內對於
兩岸議題在2016年大選所佔的比重,卻呈現相當分歧的看法。大體而言,民進黨內看待九合一選後的兩岸政策,大致有四種不同的觀點:
一、
從選舉結果來看,情勢一片大好,由於國民黨執政期間有諸多不合民心的舉措,此一推力已經遠勝過去國民黨打兩岸牌的拉力,民眾會因為不認同國民黨而投給民進黨。因此,民進黨無須改變既有立場以爭取民眾的認同,可以正面迎戰,與國民黨決戰兩岸議題。以最小的代價獲得勝利,等到執政後,再慢慢跟中共討價還價,不需要在選舉時便出盡籌碼。
二、大環境雖然對民進黨有利,但2012年民進黨就是敗在兩岸政策這「最後一哩路」。空洞的「台灣共識」讓蔡英文得到了「空心蔡」這個綽號。因此,在2016年大選絕對不可大意,為求勝選,還是必須要進行些微的調整。即便在核心論述上不能更動,也須在政策面上有條件的接受
服貿協議、貨貿協議、兩岸互設辦事處等政策,展現民進黨一方面能夠堅持價值、捍衛主權,另一方面又有足夠的彈性來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爭取中間選民的信任。
三、九合一選舉是地方選舉,導致國民黨選舉失利的原因眾多,不能單純的將國民黨敗選解讀為人民否定國民黨的兩岸路線。民進黨必須做出必要的妥協,以比較開放的態度面對兩岸關係。畢竟,國民黨執政以來,兩岸關係得以迅速破冰發展,關鍵在於雙方在
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進行合作,而民進黨卻一向否定九二共識的存在。如果民進黨在2016年重新執政,又如何在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前提下,與大陸維持現今的合作關係?因此,在核心的價值上有所妥協,與大陸建立最低限度的互信,恐怕是民進黨必須面臨的課題。
四、時代已經改變,統獨議題與國家認同不再是選戰主軸,應該避開敏感的兩岸政治定位,主打階級意識與分配正義。換言之,民進黨不反對與大陸交往,但交往的紅利必須是全民共享,不能僅讓少數財團受惠。關鍵不在於兩岸應否合作開放,而在於是否有保護國內產業的配套措施;關鍵不在於開放能否帶來
經濟成長,而在於這些資源應該如何分配。民進黨只要能順應這種思維的改變,則兩岸政治論述的調整便能夠避重就輕,成為次要的議題。
簡而言之,民進黨在2016年面對兩岸議題的四種態度,可以分為「不變」、「微調」、「大修」與「迴避」。由於民進黨內的權力結構一向是派系政治,即便蔡英文在九合一選舉後成為理所當然的共主,恐怕也不會超越當年的
陳水扁,不應過度期待蔡英文可以根據她個人的主觀願望去調整整個民進黨的方向。因此,這四種論述在民進黨內各有自己的支持者,彼此傾軋,最終的結果恐怕要等到
總統大選前才會逐漸浮上檯面。
不過,在黨外還有兩股勢力會影響民進黨的兩岸論述方向,一個就是長久做為民進黨側翼的台聯。深綠獨派的選民對民進黨的容忍度很高,深明「為求勝選、不擇手段」的道理;不過,如果民進黨為了總統大選而宣布「凍獨」,或承認「憲法一中」、「大一中架構」,恐怕便已越過深綠獨派的底線,這也就成為民進黨兩岸論述調整的紅線。
另一股黨外勢力,便是在太陽花運動之後崛起的公民團體。太陽花運動中崛起的幾位學運領袖,都有很明顯的台獨傾向,而他們跟民進黨又一直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黃國昌先前便曾不只一次表露成立「公民組合」政黨參選立委的意願,陳為廷更是直接投入苗栗立委補選。這些學運領袖心高氣傲,雖然在陳為廷襲胸事件宣布退選後略為消停,但2016年由林飛帆或黃國昌夾著學運光環再起,也是不無可能之事。如果外有這些年輕的新一代獨派制肘,民進黨兩岸政策調整的能動性,又將大為縮減。
除了黨內存在四種不同的觀點,黨外受制於兩股台獨勢力之外,任何兩岸論述的調整都不能不考量
美國的態度。因此,現在各方都在期待,蔡英文很有可能在明年訪美前後,提出一套論述或大致的方向,先測試一下各方的反應、試試水溫。最好能取得美國的認可,或至少是諒解。不過,就當前的情勢分析,民進黨的論述調整在短期內恐怕很難超越蔡英文在2012年喊出的「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
【1040130 本文刊登在台胞好康月刊一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