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截圖自「舒翠玲-看見孩子的未來」粉絲專頁。)
2019年11月底爆發於中國武漢市的「新型冠狀肺炎」(下稱「
新冠肺炎」),病毒蔓延全球,造成截至2020年4月25日止,全球確診人數近300萬人,死亡人數亦超過19萬人,堪稱人類史上的重要疾病浩劫,並重創全球經濟。雖然疫情總會過去,人類生活會恢復正常,但新冠肺炎將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產業發展的版圖、企業的經營模式,乃至政府的治理能力,這些趨勢的改變及因應,都值得我們正視。
新冠肺炎肆虐後有幾個重大的發展趨勢,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去全球化:全球化後供應鏈太長,面臨物流、航運出狀況時,容易產生斷鏈及物流成本大幅攀升的困境。同時,全球化的結果,太多東西委外生產,防疫亟需的時候,口罩、酒精、防護衣,及其他民生物資供不應求的壓力。
第二,去實體化:在這波新冠病毒肺炎的肆虐過程中,因隔離、疏散、風險管控的需求,加速其落實推動。例如加速電商、虛擬化、外送平台、遠距教學、醫療及視訊會議等數位經濟活動的推動。
第三,去官僚化:防疫心態、政府管理能力及體系的動員,在這次新冠病毒肺炎的蔓延過程中,左右了疫情控制的關鍵。因此,政府、企業治理能力的好壞,攸關國家
競爭力。
第四,去弱存強:在疫情嚴重時,缺乏現金流、缺乏因應能力、缺乏核心競爭力,且不能化危機為轉機,並尋求新商機的企業,將被趨勢所淘汰。
至於企業如何因應此一嶄新的趨勢及產業版圖的重整呢?
第一,重新整合供應鏈以因應去全球化的趨勢:過去廠商全球布局,供應鏈太長,面臨航運、物流的不確定性,容易產生斷鏈的危機。因此,未來廠商的生產鏈會移回
台灣、移至東南亞,甚至接近歐美市場。透過短鏈的布局,一方面可接近市場,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補給線、物流太長、成本太高的風險。
第二,加速數位轉型以因應去實體化的挑戰:由於不少國家實施鎖國、封城,以致消費者不敢出門、出國。因此,電子商務、外送平台、宅經濟、遊戲當道,加速去實體化,迎接虛擬經濟的到來。未來AI、5G、電子商務、視訊會議、遠距教學、醫療等將蔚為常態。廠商應把握此一趨勢,使數位經濟的發展和公司的商業模式扣合,以創造更大商機。飯店、餐飲服務業在實體經濟低迷時,可結合宅配、外送平台爭取一定的商機。此外,也可以適時導入自動化,減省人工成本,或善用大數據,開發客源與進行焦點行銷。至於在製造業方面,零接觸、無人化生產、無極限應用產業的竄紅,也帶動了AI、機器人、大數據分析,值得企業界深入研析,並尋求數位轉型。
第三,增加醫衛產品、民生與戰略物資的生產,以因應去官僚化的趨勢:國家治理的良窳左右此次新冠肺炎防疫的成效。醫療衛生產品、醫療器材、民生物資、戰略物資業者,可以遊說政府增加庫存安全存量,以強化增加國家安全的深度,也為業者爭取商機,實為雙贏策略。此外,面臨政府展現治理能力的當下,遊說政府鬆綁法規、勞動法令,爭取疫情和緩後的商機,以及加班趕工的機會。尤其在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下,進出口貿易受挫,貨品、人出不去,也進不來。台灣能操之在我的就是內部的鬆綁、產業化,將資金導入醫療、教育、都市更新、長期照護、金融理財,活化產業、擴大內需市場,將可創造更大的商機及就業人口。鑑此,在此一關鍵時刻,透過有力人士說服政府鬆綁、產業化,為業者爭取更多的商機。
第四,善用更具彈性的經營策略來因應去弱存強的生存保衛戰:首先,善用政府的紓困、融資資源,以及員工薪資補助來降低成本,尋求生存。尤其在當前資本市場、匯率、利率波動劇烈之際,企業應嚴守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千萬不要進行太多的財務投資,並透過選擇權、貨幣來源分散等策略避險。
其次,利用更彈性的庫存策略,以減少庫存降低成本。例如隨著疫情的擴大,歐美航運、物流遲緩,訂單交貨期間長,可多庫存原料、零組件。反之,本國調貨相對簡單,可以減少庫存。再者,導入數位製造,降低復工的困難,並利用大數據分析,了解市場的需求,增加訂單的來源,避免工廠已復工,卻苦無訂單的困境。同時,服務業廠商可以透過電商、外送平台的合作,減少客源不足的困境。
最後,由於疫情不穩,消費者不敢出門,業者可以敦促政府,結合政府公權力(如政府提供業者折扣券毀約的保險給付)發行「預付折扣券」,推出今(2020)年底或明年年中到期的折扣券(如8折的折扣券),爭取消費者預先購券,增加企業的現金流等。透過若干創意的設計、措施,維繫公司的營收,保持資金流的穩定來度過難關。
(本文登於2020年4月25日 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