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屆亞太經合會(
APEC)今年11月在北京盛大舉行,時隔13年中國大陸再次成為APEC的主辦國,在這13年之中,伴隨經濟的崛起,中國大陸的GDP從原本的1.3兆美元連翻七倍,達到9.2兆美元,使大陸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在這次APEC會議上,大陸展現高度的經濟與外交自信,不僅一手主導的「亞太自貿區」(
FTAAP)被納入領袖宣言,同時也宣佈和南韓完成FTA的實質談判,預計最快在明(2015)年即可生效。
相較於陸韓FTA的快速成形,
兩岸FCFA的後續經貿合作卻遭遇重大的挑戰,
服貿協議及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等重大法案,因為在野黨頻頻的議事杯葛,迄今仍擱淺於立法院之中,同時亦影響延宕到兩岸貨貿協議的談判進程。
台灣和南韓長期以來在亞太地區互為主要的競爭對手,原本台灣與大陸簽署
ECFA時,南韓一度憂心喪失既有的經貿競爭優勢,但令人出乎意料之外,當台灣還深陷於朝野政黨的惡鬥內耗之際,南韓已後發先至,搶在台灣之前完成與大陸的FTA談判,這也加深了台灣參與區域整合的邊緣化危機。
台灣邊緣化的危機究竟有多嚴重?當前亞太地區最重要區域經濟組織為
TPP和
RCEP,在APEC會員國之中,僅有台灣、香港、俄羅斯及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四國(地區)均未加入TPP或RCEP。換言之,未來台灣將無法像其他參與區域整合的國家一樣,享有貿易自由化、開放化的優惠待遇,導致台灣可能一開始就輸在起跑點而失去與其他國家公平競爭的機會。
不僅是區域性的經貿協定,其實光是最近的陸韓FTA,就會對台灣的經濟與產業產生相當大的衝擊。由於台灣和南韓出口產品有高達七成的重疊性,中國大陸同時又是台、韓最大的出口市場,陸韓FTA的簽訂,對台灣的GDP、產業及就業人口都會產生衝擊。根據經濟部的評估,陸韓FTA生效後,會使台灣總出口減少1.34%(約37.5億美元),總產值少0.98%,GDP下降0.5%。台灣有將近四分之一的工業產品將受到韓國威脅,受到衝擊的產業,包括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玻璃等,台灣整體工業產品每年將被韓國產品替代約佔對大陸出口總額的2.0%-5.4% (約31.6-84.2億美元)。另外,根據工研院產經中心的模擬,陸韓FTA生效三到五年,將使台灣製造業產值大幅減少新台幣6485億元。
對於台灣參與區域整合的途徑,過去時有爭論,有人認為台灣不應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台灣大可靠自己的經貿力量參加區域整合或洽簽FTA。另外有些論者則主張,中國大陸作為一個崛起的經濟大國,擁有廣大的內需市場,在地緣、語言及文化相近的情況下,台灣可以選擇透過中國大陸走向世界的方式,逐漸融入各種興起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
從過去的歷史看來,2000年至2008年
民進黨政府執政時期,正是採取前述的第一種作法,民進黨政府選擇單兵作戰的方式,欲求在外交與經貿上衝出一條自己的路,但這種未經深思與整體規劃的作法,不僅未得到
美國的支持,同時還處處碰壁,甚至引發兩岸及區域的緊張。
2008年
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國民黨政府採取了兩岸和解與經貿合作的路線,在雙方達成「
九二共識」的政治互信基礎上,兩岸直航、陸客來台觀光及FCFA協議的簽署,為台灣引來源源不絕的經濟活水。同時更因
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也為台灣打開一道又一道的活路外交大門,迄今為止已有140個國家或地區給予台灣免簽證的待遇,這在過去完全是無法想像的景象。
然而,在今年3月太陽花學運之後,國內「反中」、「仇中」的情緒開始高漲,民進黨在立法院透過頻頻的議事干擾手段,阻礙兩岸重要經貿法案的審議,兩岸關係的發展與互動開始出現些許的低盪跡象,甚至已許久未出現的「一國兩制」的字眼,卻在今年
習近平接見新黨人士時脫口而出。兩岸關係的低盪、陸韓FTA的成形及亞太經貿整合的浪潮,這三股力量的交錯,已使台灣邊緣化的危機日益加深而顯急迫。台灣不應在外部環境已趨於險惡的情況下,還忙著朝野惡鬥,反而應善用
兩岸經貿整合這把鑰匙,為台灣打開區域整合的大門,積極爭取台灣的經貿發展契機,讓台灣可以加速整合進入全球及區域的經貿體系!
【1040114 本文刊登台胞好康月刊103.1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