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
台灣舉行地方自治史上規模堪稱空前的九合一的選舉,選舉結果出爐時,幾乎跌破所有專家學者的眼鏡,在22個地方首長席次之中,
民進黨則一舉拿下13個縣市,獲得過半的席次,已超過台灣人口數的一半;
國民黨則從原本的15席,掉落至6席,僅勉強保住新北市、新竹縣、苗栗縣、南投縣、台東縣及連江縣;另外3個縣市的席次則由無黨籍候選人勝出。從六都的選情結果來看,藍、綠政黨版圖翻轉的情況更為劇烈,民進黨從北到南狂掃桃園、台中、台南、高雄等四都,新北市由國民黨籍朱立倫連任市長,最重要的台北市首都保衛戰則由政治素人
柯文哲勝出。
這次選舉結果,不僅反映出台灣選民對國內主要政黨與政治人物的態度立場,同時也投射出選民對台灣未來期待。總體而言,台灣選民透過這場
九合一選舉,透露出以下幾項重要的訊息。
第一,選民期待台灣的政黨政治可以超越藍綠的政黨惡鬥,政黨須確實反映民意的脈動,並從事政策理念與論述的競爭。台灣從1980年末期開始進入民主化的轉型階段,並在政黨政治層面逐漸形成國民黨與民進黨為主的兩黨政治。然而,過去數十年來,因為國家認同的歧異、統獨意識型態的差別等因素,國、民兩黨在統獨爭議上幾乎耗盡所有的政治動員能量與社會資源,藍綠之間的政黨惡鬥一幕幕在國會殿堂輪番上演,關於國家重要發展與民生法案的推動,不是陷入完全停擺狀態,就是遭到嚴重的延宕。
當台灣深陷於藍綠政黨惡鬥的泥淖時,台灣周邊的國家則抓緊時機奮起直追,包括南韓、新加坡及香港等,各自運用自身的政經發展戰略、人才資源及地理區位等稟賦,成功地在全球的競爭市場找到一席之地。台灣民眾看到這種己消彼長的發展趨勢時,遂開始思索台灣超越藍綠政黨惡鬥的可能性。於是乎,當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登高一呼「超越藍綠」時,台灣選民不僅熱烈地回應其訴求,同時透過手上的選票共同締造「超越藍綠」的政治奇蹟。這股「超越藍綠」的熱潮亦是選民對國、民兩黨的警示,如果政黨不能用政策理念和治國方針來回應民意需求,選民大可在「兩大政黨之外」找到新的選擇,並逐步淘汰任何不適任的政黨。
第二,是台灣公民意識與力量的崛起,從去(2013)年8月的洪仲丘事件到今(2014)年3月的太陽花學運,台灣的年輕世代透過網路等新媒體的串連結合,在短時間內號召數十萬名的民眾走上街頭表達心聲。有別於過去的政黨政治動員模式,這種公民自發性的政治參與模式,不僅政治能量驚人,同時具有高度的自主性,進而形成在國、民兩黨之外的「第三勢力」。這次柯文哲能以政治素人之姿,快速在台北市捲起一股政治旋風,很重要的關鍵即是搭上這股公民自覺的浪潮。當然,這種公民自覺運動與風潮並非完全沒有缺陷,許多成功的公民運動與政治參與,往往是依附於特定議題之上,例如洪仲丘事件肇因於軍中人權議題,而太陽花學運則是因服貿議題應運而生,一旦議題熱潮消退,群眾也就隨地解散,如果後續沒有將公民力量加以有效的組織化和制度化,公民運動的政治生命週期很容易就宣告終結。
第三,台灣主要政黨的反省機制仍有待發展與健全。國民黨在這次九合一選舉遭受空前的挫敗,短期來看雖然危機四伏,但如果從這次選舉過程中,深刻反省施政不得民心之處,有計劃地推動青年人才培育,透過引進政治新血的方式,在政黨核心價值理念與組織結構上,進行大開大闔的改革,則未嘗不能將危機化為轉機。反觀民進黨在這次九合一選舉雖然大獲全勝,但實際上並未提出真正可以感動選民的政策價值理念,只是趁民心轉向之際搭了一趟順風車。民進黨內部的派閥與派系林立、對地方派系的收編與過度妥協等問題,在在都顯示民進黨並未有一套健全的政黨反省機制,未來一旦政治時勢變異,人民很快就會將權力從其手中收走。
回顧過去一年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台灣的政黨政治已邁向一個新的分水嶺,新的公民力量已崛起,對既有的政黨政治形成一股強大的衝擊力量,然而,這些公民力量若未能轉變為政黨的形式,其能否永續經營也是備受質疑的,台灣的政黨政治處於一個關鍵的轉型期,值得大家密切關注!
【1040122 本文刊登台胞好康月刊一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