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民黨已於2007年6月15日宣佈成立,農民黨對目前台灣的政黨政治會產生什麼衝擊,各方都在評估當中。當然,農民黨成立之後,立即對外宣佈將不會推出人選角逐區域立委,目標是爭取5%的政黨不分區比例代表的立委席次,因此,力拼的是兩席不分區立委。
要評估農民黨對台灣政黨政治的影響,必須參考其他國家,農民是否組成政黨的經驗。基本上,傳統封建國家在蛻變成現代民主國家的過程中,農民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但大體上,都不是獨立的、主要的角色。因為,傳統封建社會,多數農民是農奴、佃農、貧農,受到地主富農及貴族國王的壓迫與剝削。因此,一旦有暴亂或戰爭發生,農民會加入軍隊,不過,大都是附隨的角色。因為,帶頭從事叛亂或暴亂的,常常是憂心權力旁落的貴族,或者是企圖建立一己勢力的富農地主。換句話說,真正的農民,常常是社會的弱勢族群。以中共建國以來的前國民政府時代為例,1949年中共取得政權,號稱是中國歷史上成功推翻統治者的農民革命。但是,毛澤東所建立的中國,卻宣稱是工農革命民主專政,農民還是放在工人之後。事實上,在中國大陸工人才是真正的無產階級,政治地位也是工人比農民高。以中共全國人民大會代表為例,每一位工人代表的人數比例,有些地區僅是農民的十分之一。比方說,每二萬的工人,出一個人大代表,可能20萬農民的人口數才出一個人大代表。
而當大多數國家進入工業社會之後,工人團體比起農民團體,在社會競爭上,更具有優勢。由於工業資本家仰賴工人生產的程度,比起全體社會仰賴農民的程度,要高出很多。因此,工會比起農會,在工業國家中,更具政治影響力。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出現了工黨,甚至於在二戰之後,取代了戰前的自由黨,使英國成為保守黨和工黨兩個主要政黨,彼此競爭的態勢,自由黨成為邊陲小黨。但是,在英國,甚至於在多數的歐洲國家,農民無法形成政黨,其主要原因,從英國工黨來看,仍然是因為工業資本主義興起的原故。
台灣現在因為意識型態的關係,目前分成代表泛藍的國民黨,以及代表泛綠的民進黨。雖然還有其他小黨,但要取代國、民兩黨,大多數人並不看好。因此,台灣雖然號稱約有800萬勞工,過去也曾出現過工黨,但是曇花一現,隨即消失。而農民黨的成立,在國民兩黨的激烈競爭中,是否有生存發展的空間,大有疑問。一方面是社會結構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政黨是以政治利益為最大考量,而不是「階級意識」。農民做為一個階級,為爭取自我的階級利益,也許會團結起來。但一旦涉及範圍更廣的政治利益,其內部組成分子,可能就分崩離析,潰不成軍。
因此,農民黨是否能成氣候,以台灣目前的政治生態來看,還有待觀察。
(中央廣播電台/台灣觀點/ 2007年7月4日播出)
(本文代表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