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日前公布今年第三季
經濟成長率為2.91%,香港-2.9%、韓國2.0%、新加坡0.1%,連續兩季蟬聯亞洲四小龍之首,也難怪最近選舉造勢場合,蔡總統與蘇院長總是不忘強調是自己領導有方,才讓
台灣經濟成長率重回四小龍之首。
其實新加坡和南韓都是高度仰賴出口貿易,飽受
美中貿易戰影響,香港除了受貿易戰影響之外,近期示威活動越演越烈,嚴重打擊內需市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2.9%,創10年來首度下跌,全年成長預測也已下調至-1.3%。
然而,真的是政府領導有方讓台灣經濟成長率重回四小龍之首嗎?根據聯合國研究報告顯示,美中貿易戰,在全球供應鏈調整下,台灣是貿易轉移最大受益者,也就是企業為了提高在台灣的產能,所以擴大投資,刺激經濟成長。換言之,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的正成長,完全是企業對貿易戰的因應之道,東西要賣要生產,台灣成本較低,自然就回台灣。
美中貿易戰帶來的不確定性,不僅影響中美雙方,也導致全球經濟下滑,而近期以來,中美兩國針對第一階段協商談判,放話雙方「接近」達成貿易協議,似乎有望舒緩中美的緊張關係,主要原因就是美中貿易戰已經讓雙方都吃到苦頭。
中共國家統計局最新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消費者支出和工業生產繼續減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達到其統計數字開始發布以來的最低點,而
美國農業也飽受貿易戰打擊,美國農業部預計,美國農場整體債務將達到4160億美元的新紀錄,今年9月美國農場申請破產案例激增24%,數量達到2011年以來新高。
但協議是否能迅速達成,仍是未知數,尤其明年美國將進行
總統大選,
川普總統將如何利用貿易協議來拉攏民心,也會影響協議的簽署時程。
目前,世界各國的財政寬鬆政策,稍微減緩了貿易戰的負面影響,但也反映出對經濟前景看壞。回頭細看台灣經濟成長率的組成,第一季、第二季成長主要是來自企業自身投資,政府消費第一季負成長3.30%、第二季負成長2.66%、第三季正成長3.68%,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第一季-0.47%、第二季-0.39%、第三季0.5%,民間消費第一季1.46%、1.55%、1.96%,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第一季0.86%、第二季0.85%、第三季1.03%,近期政府補助光是用看的都令人眼花撩亂,第四季應會持續擴大公共支出,藉此帶動民間消費。
然而政府補助是否有其必要性,過度依賴補助金,恐怕會變成惡性循環,若未來經濟衰退,台灣無法融入區域經濟,企業到時候會作出何種選擇,政府的補助又能夠發多久?政府資源是有限的,錢要花在刀口上,才能發揮最高的經濟效益,民眾在乎的不是華麗的經濟成長數據,而是工作穩不穩定、所得有沒有提高。
(本文刊載於2019年11月23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