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視察「新竹大車站及新竹輕軌計畫」。)
前瞻基礎建設陸續進入發包執行階段,隨著環境議題逐漸被重視,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考量環境保護及永續意識抬頭,建議各部會推行前瞻建設時,應落實生態檢核機制,兼顧工程品質與生態永續。
工程會已去 (106) 年訂定「公共工程生態檢核機制」,以工程生命週期分為工程計畫核定、規劃、設計、施工與維謢管理等工項作業階段,並建議各階段宜由具生態背景人員配合辦理生態檢核及保育作業,讓工程方案也能融入生態保育概念。
以台9線「蘇花公路山區路段改善計畫」(簡稱蘇花改)案例來說,當初曾遭遇環保團體極力反對,就是認為蘇花改是生態浩劫,經歷多項環境工程評估才完成通車。推行工程建設都是希望達成安全且方便的目的促進經濟發展,但過去經常沒有兼顧生態,導致環境日益被破壞,因而衍生出「生態工程」。
但其強調公共建設目標除了促進產業及經濟發展外,更在創造優質永續的生活環境。融合生態系統與工程技術,從問題根源著手,兼顧環境的永續經營。除了考量原有的功能與安全等外,更要對環境、生態、景觀、甚至文化等考量,以促使硬體工程建設與整體環境相融合,並維護生物多樣性。
為使環境永續,
台灣公部門都已推動的生態工程,涵蓋了交通、營建、水保、環保與水利等專業部門,也因前瞻基礎建設陸續進入發包執行階段,工程會也逐步追蹤檢核各項建設是否為「生態工程」。
因此,工程建設基於對生態考量的原則,應該對自然環境紋理的尊重、維持生態多樣性、增加生物遷徙廊道、導入生態工法。
此外,也需因地制宜,盡可能的使用當地原本就存在的自然資源,針對當地的人文、生態及安全性來做通盤的考量,且工程專業人員也必須遵從「尊重生命、崇尚自然」的法則,並追求永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間的平衡,這樣才能創造出生物共存共榮的景象。
因此,未來工程都希望在不危及生態平衡的前提下,利用生態資源,以供人類所需,即永續性地利用自然資源達成「生態工程」。
(本文曾刊登於107.07.03蘋果即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