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總統府,視察「新竹大車站及新竹輕軌計畫」。)
2019年第一季
台灣經濟成長率為1.71%,第二季的成長率原本不看好卻是逆勢成長,達2.40%,遠比想像中來的理想。主因在於
美中貿易戰的轉單效應,以及日韓貿易摩擦可能的搶單、轉單影響,以至於在全球半導體景氣下滑之際,台灣的半導體設備投資逆勢成長,進口相關設備也增加了40%左右。
不過,就在企業信心轉趨樂觀之際,
美國總統
川普又丟下另一顆震撼彈,宣布對大陸出口到美國的3千億美元產品課徵10%關稅,並自9月1號開始生效。由於大陸這3,000億輸美產品包括了鞋子、玩具、筆記型電腦、數位相機、彩色電視等民生消費品,它涵蓋了幾乎所有的品項,對台灣的出口將有不利的影響。不過,令人慶幸的是川普及時踩了煞車,對手機、筆電等產品延後至12月15日才課稅,其衝擊也可望大幅縮小。
美中貿易戰效應影響所及,台灣出口從去年11月到今年5月,均為負成長,6月轉為正向成長。但好光景持續不久,7月又馬上轉為負值。代表美中貿易戰雖有轉單效應,但對若干產業的打擊也不小。在出口轉為負成長之際,意味著台灣今年下半年必須靠內需來驅動景氣的成長。
在內需面向上,消費支出因為所得成長緩慢,致其成長平平。投資方面,在台商回流、海外資金匯回熱潮下,倒是可以期待的部分。目前經濟部公布的數字已逾5,000億元,如分五年匯回,附加價值以50%計算,對GDP的貢獻約0.14%。至於海外資金匯回,根據媒體報導約1兆元左右,如分五年匯回,一年2,000億元左右,其中30%做實質投資,附加價值以50%計算,約有300億元,其佔總體GDP約0.17%。若加上部分轉單效應引起的投資,其比例還會往上調整。另外,由於去年下半年的基期比較低,因此今年下半年成長率,可望逐季成長。
不過,下半年也有些利空因素:第一,美中貿易戰的陰影籠罩對經濟成長不利。根據中央研究院院士劉遵義的估計,一旦美中貿易戰全面開打,大陸經濟會下滑2個百分點,若開打一半,則下行1個百分點。根據主計總處的估計,大陸經濟成長每下滑1個百分點,台灣會下修0.29個百分點。其次,大陸出口的前20大企業其中有半數是台商企業,它們對美國出口的下滑,也會間接衝擊台灣子公司對大陸的出口。此外,供應鏈調整的成本,全球匯率、利率波動的衝擊,以及全球貿易的萎縮,也都會對台灣的經濟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
根據上述正負面因素的考量,以及經濟成長各個構面的計算之下,台灣今年經濟成長要保二(2%)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不過,美中貿易戰仍是個最大的變數,因為它影響的,不只是企業的出口、未來投資的信心,以及民間消費的意願,均值得審慎的觀察
在保二雖然有希望的前提下,但是變數依然不少,加上保二是一個信心的關卡,因此,克服變數,政府仍須加緊掌握操之在我的部分,尤其是擴大內需,驅動成長才是關鍵。
至於如何擴大內需,促成投資呢?首先,在製造業方面,解決五缺的問題來加速台商回流及企業投資的落實,同時配合台灣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使海外匯回的資金可以有實質投資的方向,如長期照護、金融理財、雙語教育、資安服務、國際醫療等領域。如此一來,使服務業的脫胎換骨,和促成投資,得以畢其功於一役。其次,創新創業的扶持、創新服務業的發展、AI、5G等產業與商業模式的規劃,以及數位經濟相關的基礎建設投資都很重要。
再者,每年編列一千億元左右的前瞻基礎建設,也應加速落實,使投資的進度一如預期,才能有助於GDP成長的兌現。
另一個促成經濟成長的任務就落在擴大消費身上,它包括以下幾個層面:
一、節能的競賽,例如以村、里、區為單位,進行全國性的節能競賽,如此,會促成民眾投資LED燈、節水設備、節能設備,有助於民間消費與投資的擴大。
二、在陸客自由行暫時中止之際,政府應該撥出部分觀光經費,促成民間旅行社規劃優質行程的補助,擴大觀光基礎建設的投資,以及固定時間、固定場地表演的定目劇場規劃,使台灣觀光業,藉機脫胎換骨,由成本降低變為高質的服務業。
三、台灣已經變成一個M型社會,貧富階級所得差距拉大,政府可以考慮提供消費支出抵減綜所稅,鼓勵高所得者擴大消費。同時,針對中低收入者發放牛奶券、食物券,使他們有辦法度過難關,也可以為商家創造商機。
四、海外資金匯回的適度鬆綁,使部分資金可以投入私募、股市、理財,擴大相關的商機。
(本文刊載於2019年8月24日工商時報)